定于本周末挂牌成立的上海自由贸易区引发了白热化的期待。
在上海远郊毗邻自贸区的地方,住宅被抢购一空。预期将获益的公司的股票飙升,其中有些股票在过去一个月里上涨逾300%。经济学家们欢呼其为中国10多年来最重大的改革努力。
只是不要去问购房者、投资者或分析师:这个自由贸易区究竟意味着什么?因为至少就目前而言,他们仍基本上是一头雾水。
当国务院在今年7月批准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时,地方官员最初形容其为一个有利于物流行业的项目。他们表示,经由自贸区发运的商品将享受较低的关税——这将是一个重要发展,但算不上一场革命。
但自那以来,有关自贸区还将包括什么内容的猜测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多。国务院提出,它将被用作金融改革的一个试验场。据政府顾问介绍,利率放开、人民币可兑换,以及解除针对外企的投资限制,都在讨论中。
“这对中国应该是一件大事。上海官员原来认为,这是该市的一个项目。现在它已成了国家的举措,”澳新银行(ANZ)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李克强总理已接手这个项目,希望将自贸区作为一场加快国内服务行业自由化和资本账户放开的试验。”
随着中国政府推动经济转型,使其减轻对投资的依赖,转向更多创新型行业,这些步骤都是中国长期发展蓝图的一部分。但是,已经固化的官僚体制的阻力很难克服,同时在全国范围推行改革的风险也较高。
于是就有了在一个特定的地方集中做出改革努力的决定。李克强选择将上海自贸区作为改革试验场,是在沿用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创的套路:当时政府在深圳市开拓市场化改革举措,然后将改革经验推广到全国。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