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行进过半,若论起纺织行业最大的发展成就,一时间恐怕还难以在诸多亮点之中抉择其一,但感悟切肤之痛,棉花问题却是毫无疑义的第一选项。过去三年,国家以平均高于国际市场约40%的价格连续收储,导致国内棉价大幅高于国际市场,我国棉制纺织服装产品竞争力不断流失,棉纺企业效益下滑,就业岗位减少。如果转换到更加深远、多维的视角,一些在纺织全产业链持续发展、乃至社会和谐发展中潜藏的问题,也许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和思考。
一是产业体系之患。由于内外棉价差过大,国内棉纺企业限产、停产最近两年不断加剧,棉纱进口量则成倍增长。如这一趋势长期延续,造成国内纺纱产业规模萎缩,不仅棉农收益更无保障,而且纺织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也将受到损害。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在制造成本持续上升的重压之下,依然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完整产业体系所带来的整合竞争优势是根本支撑因素之一。如纺纱环节因棉价差而过快缩减,将使纺织产业链在产品开发、品质控制方面逐渐失去系统性协调与整合效率优势,也将影响骨干企业纵向一体化发展与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链中一个环节的调控政策思虑不周,最终付出的代价或许会是整个产业。
二是产业布局之虑。自棉花收储常态化引发高额价差以来,国内棉纺企业对外投资的势头日渐强劲。但是,与下游劳动密集型环节按要素分布为基础的市场性转移不同,多数棉纺企业“出走”行为的驱动力,仅仅是眼下政策不当所造成的棉价差。在转入地严重缺乏下游产业配套、资源环境容量极度有限的情况下,单纯追求价差收益而转移布局,其可持续性值得忧虑。或者由于国内政策调整缩小了内外棉价差,或者只是市场发展的自然结果,总之单纯基于棉价差而缺少长远设计的产业转移,出现发展瓶颈并不需要太多时间。届时,不论业已转出的产业是否会倒流回国重新布局,时间与效率上的损失都将无法弥补。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