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商逐年减少,购买力下滑,棉纺企业尝试产品多元化提升竞争力
第114届广交会三期今日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闭幕,包括来自湖北的199家纺织服装、食品、医疗器械等行业的外贸企业,接受海内外客商的“检阅”。
“很着急,但没办法。”在诸多企业眼中,逐年减少的采购商、下滑的购买力等,让他们着急又无奈。这一点,在腹背受敌的纺织面料企业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参展客商比预期多,但购买力差
昨日上午10时许,湖北际华三五零九纺织有限公司展位前,虽然来往客商络绎不绝,但大多数人简单了解情况后很快离开。在公司市场营销部部长张佳宁看来,这种现象颇为正常,“来的人比我们预期的多一些,但是购买力很差”。
“很不好做。”提及今年的行情,张佳宁叹息道。
为了保护棉农的积极性,三年前,我国采取棉花收储政策。“国储棉价格高,所以棉花加工企业都想卖给国储赚钱。”武汉江南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外贸公司总经理葛蒂认为,收储价拉高了市场上流通的棉花价。据介绍,去年的收储价为19000-20000元/吨,而今年已经涨至20400元/吨。
国内棉价持续走高的同时,国际棉花价格整体却在下行,导致国内外棉价倒挂,企业从国外进口棉花,加上关税和运费等成本,也比国内价格低。张佳宁介绍,去年国内外棉花差价是3000元/吨,“今年已经是4000多元/吨”。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