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轻松兑现了他“300亿元”的“双十一”预言——截至11日晚24点,阿里巴巴旗下淘宝和天猫平台的“双十一”销售额达到350亿元,再次创造全球消费奇迹。
  然而狂欢之后,“双十一”也越来越暴露出其后遗症:“造节”到底是拉动消费还是透支消费?脉冲式消费,快递和商家能否承受这种“心动过速”?
  中国电商史“新坐标”
  1分钟破亿元,6分钟破十亿元,不到6小时破百亿元,不到14小时破200亿元,最终突破350亿元……阿里巴巴创造的“新消费时点”,已经成了一个热点“公共事件”,中国电子商务史的新坐标也应运而生。
  “双十一”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网购交易日。350亿元这个规模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年度最大的两个网上购物日销售额之和。美国销售研究机构comScore数据称,2012年美国“网络星期一”(感恩节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在线零售额为15亿美元,“黑色星期五”(感恩节之后的第一天)的在线零售额为13亿美元。
  这种促销效应甚至蔓延到了金融领域。开卖仅10分钟,淘宝理财产品国华人寿华瑞2号(预期年化收益率为7%),成交金额就突破了一亿元。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等纷纷凑热闹发行“双十一”专属银行理财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为5.7%。
  2012年,美国电子商务零售市场规模为2255亿美元,中国以2015亿美元落后一步之遥。中国商务部电子商务司副司长聂林海透露,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拉动消费还是“透支消费”?
  然而,犹如狂欢的“醉饮”,过程固然美妙,却也不得不面对“空虚寂寞冷”的后遗症。人造购物节会否对消费形成“透支效应”?
  “一到‘双十一’就觉得百爪挠心,不买呢觉得没占到便宜吃亏了,真买回来又发现一大半都不合适,闲置两年只能扔掉。”上海白领朱霞的左右为难说出了众多血拼族的心声。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