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华茂领跑全国纺织 40年持续赢利靠什么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8日

 以资本为链条,推进技术创新,向原材料和高科技面料、时装等两端延伸,华茂在传统产业中找到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人民币升值、人力和原料成本上升,以纺纱织布起家的安徽华茂集团却实现了连续四十年盈利。去年,企业业绩创历史最高水平,跻身省企业百强第52位。目前,企业销售额、利润和税收已超去年同期。一家老企业在全国纺织行业中持续领跑、赢利的动力从何而来?华茂的答案是:转型!
     不放过一微米缺陷,拼出国内行业最高利润率
     “华茂代表的是中国棉纺织的最高质量。在国内外高端品牌中的采购单上,华茂也无可替代。一吨纱比同行要贵2000元至5000元,还供不应求。”站在华茂集团世界最先进的纺纱生产线前,华茂集团董事长詹灵芝说。在她身后,成排电脑控制的生产线上,纱线在纱锭有规律的跳动中自动续接,工人认真地来回巡视检查。 “千人纱,万人布”的传统景象已不复存在。
     1958年,华茂集团的前身,安徽省第五棉纺织厂在第二个国家“五年计划”中诞生。十几年里一直经营不佳。1973年,“五纺厂”成为纺织工业部通报批评的全国十家亏损纺织企业之一。1974年起,企业开始实施一系列整改措施,当年盈利。从此华茂这一赢利记录保持了40年。
     “原来4个人管35台车,还是大汗淋漓。现在一个工人,上一个班能手工落2万管纱锭。 ”正在五分厂巡查的集团技术质量处副处长杨圣明介绍。十多年前,为了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华茂与纺机企业合作进行上百项技术参数的改进,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自动落纱装置的工业化生产。
     目前,依托内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企业要承担两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课题研究,年均开发新品种近千个。
     华茂的产品品质除了靠技术创新,更靠严格的质量控制。员工收入中,一半以上与质量考核挂钩。严格的质量控制不放过一微米缺陷。
     今年国庆节当晚,某新型面料在生产中,落纱断头明显上升,影响了产品质量。技术人员和老师傅连夜攻关。两天一夜后,企业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而当晚,在一旁的技术人员经过梳理,就形成了一套普通员工即可掌握的操作规程。
     2011年7月,华茂纺出了当时世界上最细的纱,并织成一幅画。一位国家领导人在视察现场看到后,称赞华茂不愧为中国棉纺织行业NO.1。经检测,这种纱直径是37微米,而普通人的头发直径是60至100微米。
     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制造新的赢利点
  纺白纱织白布利润有限,企业只能以品牌为核心,向纺织产业价值链的原料和服装两端延伸,寻找新的赢利点。
     在上游原料一端,华茂溯源而上,直接到新疆建立棉花基地,收购新疆某棉业公司股权,并利用当地的人力和原料资源投资建立一个中型棉纺企业。
  “新疆棉已占公司用棉花量的七成以上。通过向上延伸产业链,有效地降低了价格成本。 ”刘春西说。在产品链的下游,华茂打出一系列组合拳:2008年,华茂与NTS时装贸易公司合作,进行自主品牌的时装生产销售。 2010年初,华茂建立纺织工业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有华茂织染公司、德生印染公司、意大利佰斯特和华茂合作的华茂佰斯特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投产或新建。到2015年,工业城一期将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利税20亿元。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49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