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ZARA、HM、优衣库、GAP等大型卖场式的服装品牌几乎占据了各大商业中心的黄金店铺位置,吸引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目光。但是,此类“快时尚”品牌的质量问题也一直为人诟病。中国消费者协会25日公布了其对市场上随机抽取的70款“快时尚”服装比较试验结果显示,符合标准的占全部比较试验样品的64%。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栗元广表示,在本次比较实验中,除异味等个别项目外,几乎所有检测项目都出现了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说明当前“快时尚”服装的整体质量仍不高。他希望快时尚品牌企业能够规范原材料采购,加强质量检测环节,同时也希望有更多专业组织替广大消费者来关注快时尚的质量问题。
店铺多规模大 加快消费者衣橱更新频率
自从2000年上海开出第一家优衣库之后,以“快、狠、准”为主要特征的“快时尚”正在更新消费者的购物观念——每周都在持续提供新产品,涵盖当季流行趋势,消费者试衣选购轻松便利,而且价格很便宜。它们促使人们更频繁地购物,同时更频繁地淘汰买来的物品。
消费者陈小姐即是一位“快时尚”的追随者。她告诉记者,自己几乎每两周都会去ZARA、GAP等店铺转上一圈,因为这些专柜常有货品上新,“你总是能在其中发现你喜欢的款式,而它的单件价格你又刚好能承受。”但陈小姐也承认,有些衣服买回去穿着率并不高,很多闲置在衣橱里,因为下一次还会发现同样低价的新款,更加吸引眼球……
有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6月,四大快时尚品牌——ZARA、HM、优衣库、C&A在中国的门店数已达523家,遍布主要的一二线城市。除了店铺数量,店铺的规模也在急剧扩张,今年9月在上海淮海路开业的优衣库从地下一层到地上五层,卖场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被消费者戏称为“优衣库宇宙旗舰店”。
以国外品牌为主的“快时尚”伴随着中国商业地产的大肆扩张而迅速崛起,同时,“快餐文化”的兴起也给“快时尚”的流行提供了文化土壤。但“快时尚”的全面铺开在加速消费者衣橱更新频率的同时,也给国内众多品牌服装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不得不跟随“快时尚”的脚步进行降价促销。
纤维成分含量名实不符 色牢度不合格
消费者刘小姐曾经在位于北京东直门的一家ZARA店购买了一件夏季T恤衫,回家后将衣服内的洗涤成分标识以及带有条码的布标剪掉,但衣服穿了一天就严重开线,她找到店铺要求退换,但销售人员却表示,衣服里面的条码被刘小姐剪掉后,无法识别衣服的信息,不能退换。“这就是霸王条款。夏天的衣服都很薄,自带的一大堆条形码及标识如果不剪掉,会明显地透过衣服,既难看,穿着也不舒服。而且在购买的时候,商家并没有告知我必须保留条形码才能退换货。”刘女士很生气,最终投诉到12315热线才得到调解解决。
刘小姐的遭遇并非个案,ZARA的产品质量问题曾经频频被曝光,包括含绒量未达标的大衣和羽绒服,色牢度、耐酸汗渍、耐湿摩擦不合格的衣裤等。
质量一直是快时尚模式基因中的固有缺陷。中消协消费指导部主任张德志告诉记者:“有的企业设计师的数量和工人的数量是倒挂的,设计师的数量要多于工人,所以对生产环节要求不高。”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款式更新周期短,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这些快时尚品牌早在设计阶段就已经将高质量、使用时长的面料排除在外。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