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收储政策重压棉市 纺织企业面临困境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在收抛储政策的影响下,国内棉花期货成交趋于清淡,价格体系显现扭曲迹象。而棉纺织企业的处境也愈发艰难,棉农种植积极性未有明显提高。究其根本,现有收储政策已经成为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产业市场化改革的拦路石。
       市场价格被扭曲 
        随着沿海纺织业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我国棉花消费量在十年内增加了489万吨。2012年中国消费棉花784万吨,为全球第一大棉花消费国。但这一消费量比2011年的827万吨减少5.27%。目前国内劳动力及棉花成本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已不具优势。由于收储政策的影响,国内用棉成本远远高于国际水平,导致棉纺织企业陷入困境。
        目前国内棉花收储价格为20400元/吨,抛储价格为19000元/吨,这一政策自2012年执行以来一直保持不变,导致国内现货价格长期居高不下。但与此同时,国际棉花价格却大幅下跌。美国棉花指数在2011年创下历史新高186.70之后一路下行,截止至上周四,美棉指数仅收在82.61,价格暴跌近56%。目前国内外棉无税价差高达4500元/吨。
       虽然国内外价差巨大,但一般的企业并不能从国外自由进口棉花。目前我国实行的是进口配额制度,2013年棉花进口配额仅有89.4万吨,远不能满足国内企业需求。现在国内棉市面临着这样一个窘境:一方面高价抛储棉遭到众多企业冷遇,一方面企业疯狂追求有限的进口资质。国内棉花价格体系已经完全不能够反应市场的供需状况,收抛储政策以及进口配额制度割裂了价格与供需的关系。
       纺织企业面临困境 
       巨大的国内外棉花价差给国内纺织企业以沉重打击。由于棉花成本占到棉纱厂生产成本的70%,高达4000元左右的成本价差让国内纺织企业无法与国外竞争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内纺织行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华北一家民营棉纺企业的负责人张春燕告诉记者,收抛储政策执行到今天,棉纺厂已经基本赚不到钱了。除了比国外同行的成本高出一大截外,国内工人薪资水平上涨也很快,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也在加快。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盈利主要是靠工人的勤劳与廉价,但现在这一优势已经逊色于东南亚国家了。
       出口的颓势并不能通过内销的增加来改善。当前,我国虽然对棉花进口实施管制,但却不限制棉纱进口,以至于进口棉纱的价格有时甚至比国内棉花的价格还便宜,这无疑进一步打击了国内棉纺织企业。
       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中国纺织服装制造行业亏损企业数量为2805家,已经远远高于2012年全年1741家的水平。分析人士预计,随着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纺织服装制造行业亏损面还会继续扩大。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10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