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会师
2013年,结售汇数据与国际收支数据不匹配广受争议,其中贸易顺差和贸易项下净结汇的严重背离尤为典型。数据上的背离往往被解读为国际投资资本,即“热钱”的流入,但笔者对此并不认同。
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我国对外货物贸易顺差2341亿美元,同期货物贸易项下净结汇高达4307亿美,二者相差1966亿美元。考虑到货款收支有一定滞后期,假设结售汇时间较贸易发生时间滞后6个月,那么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货物贸易顺差总额1118亿美元,而2013年6-11月货物贸易项下净结汇高达1950亿美元,仍大幅高于贸易顺差。
笔者认为,数据差异并非是由“热钱”流入导致。事实上,在跨境人民币结算渠道畅通的条件下,只要境外美元价格低于境内,那么企业就有动力在境内结汇、境外购汇。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进口总额17682亿美元,只要有11%的进口在境外购汇,就会造成结售汇顺差与贸易顺差之间出现约2000亿美元的差额,这属于企业正常的趋利行为,对于从事真实贸易的企业而言,谈不上投机,也与“热钱”沾不上边儿。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逐利性很容易将利用规则演变为滥用规则。加工贸易企业“两头在外”的特点使其非常便于利用虚假贸易,反复进行进出口操作,无风险套取汇差收益。若境外美元价格低于境内,就境内结汇、境外购汇,同时造成结售汇顺差大幅高于贸易顺差;若境外美元价格高于境内,则境外结汇、境内购汇,同时造成结售汇顺差大幅低于贸易顺差。只要境内外存在汇差,这种套利模式就有利可图,但后果则是跨境资金流动大幅波动,严重干扰货币当局对市场流动性和汇率稳定的调控。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