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尔集团斥资2.18亿美元在美国开设工厂,这是中国纺织企业首次赴美建厂。经济之声评论:走出去,中国纺织业拥有更大发展空间。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棉纺织龙头企业浙江科尔集团有限公司将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兰开斯特郡开设其第一家海外工厂,投资总额为2.18亿美元。报道说,合同已经从意向投资转为实质生效,第一期工程将在2014年2月破土动工,预计2014年10月投产。由此,科尔集团成为我国第一家在美国设立制造工厂的纺织企业。公司负责人介绍,去年底,他们就开始分别在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美国等国家寻找投资机会,最后将办厂地点放在了美国。他们详细地算了一笔账,新厂大约需要500个劳动力,国内劳动力每年每个成本在5万元左右,美国则需要20万元,但国内劳动力成本逐年在上涨,美国这个水平已经维持了20年。公司每年棉花用量在15万吨左右,国内平均每吨棉价要高于国外5000元左右,这样算来,尽管美国劳动力比较高,但棉花原材料的就可以省下7.5亿元。而且棉纺织耗电较多,国内每度电成本0.7元,美国只有0.3元。由于国内棉价大幅高于国际棉价,纺织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办厂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过去直接办厂主要是在新兴市场或发展中国家,直接到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去办厂比较少见。有专家指出,目前东南沿海一些传统制造业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但模式还是我国早期传统制造业的模式,科尔集团到美国办厂,可以给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启示,随着贸易壁垒等要素制约,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到发达地区办厂这种"走出去"战略,可以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在资源、技术、品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壮大和改善。
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张汉东表示,此前制造业对外投资主要包括股权投资以及并购等,直接办厂主要在新兴市场或发展中国家,直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办厂的比较少见。随着贸易壁垒等要素制约,以及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上升,估计以后直接对外投资会越来越多。
于国内棉价大幅高于国际棉价,劳动力和能源成本上升、再加上环保压力以及需求不足,我国棉纺织企业的日子眼下并不好过,中棉行协10月下旬的调研显示,下游市场需求未见好转,企业订单不旺,开工不足,销售不畅。应该说,走出去势在必行,但是这几年企业出国办厂都是到新兴市场或发展中国家市场,到美国去办厂确实比较新鲜。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华工商时报》总编辑助理张立栋说,首先从单独的个案来看,确实是比较少见,中国传统的制造型企业到美国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去办场,这是比较新鲜的,但是你细看办场背后一些因素的话,你就能够发现它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投资行为。首先我们看到是汇率因素,我们现在知道人民币是升值的趋势是没有变化的,最近是一美元兑换人民币6.1,现在这个趋势还再继续,我们也能想起来去年有一条新闻叫做人民币持续升值,时隔一年之后,投资海外市场房产就少花了十几万,也就是说这个时间是去海外投资最有利的时机,这是从汇率角度。另外从其他因素考虑。首先我们看到这次设场是在美国东南部的南卡州,南卡州本身它是有一个纺织工业的基础的,当年在上一轮大型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就是美国这些纺织企业转移到了现在我们看到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当时南卡州它是有一些基础的,另外从南卡州工人工资水平来看,它的整个和美国全敬的工人平均工资来看,南卡州的工资水平是比较低的。当然了去办场除了考虑劳动力这些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从这家企业来看,它是要绕开,我们知道纺织行业一些贸易壁垒,美国贸易壁垒对于纺织品的贸易壁垒还是比较明显的,要征税从原材料到成衣,这个税率阶梯是不断提升的,最高能达到20%,直接在美国办场它就避开了这样一个贸易壁垒,另外对于这家企业来说也是推动其国际化重要的步骤。
主持人:您提到了四个方面的原因,那您觉得像这样走出去到美国去办厂的经验可以复制吗?
张立栋:我觉得到美国去办厂场,尤其像到南卡这些原来美国传统制造业比较密集的地方去办厂,事实上是越来越多的,我们今年已经听到了类似的情况,包括印度的一些企业,像南卡州直接设场来做纺织业。另外顺便我可以说一句话,也就是2000年左右,中国的海尔已经在美国也就是在这个洲,设在美国工厂就是在南卡州所以我想经验是可以学习的,但是我们其他的制造业是不是根据你公司是不是有国际化的战略。另外你公司的产品是不是受到贸易壁垒的困扰,我想这个也是要具体分析的。
主持人:就是还是不能盲目的冲出去,要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