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困扰 14年纺织震荡为主
2013年国内纺织市场价格走势整体偏弱,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位盘整,受春节纺织终端开工,需求的拉动下,1、2月份价格呈高位盘整态势。第二阶段,急速下滑,3月份主要是PTA受PX进口量激增成本塌陷,造成价格从高位暴跌,月跌幅达6.51%,直接拖累了整个原料市场。第三阶段止跌反弹,进入4月,随着下游需求提升和降低开工率,整条PTA产业链有所好转,纺织市场因此也呈反弹的态势。第三阶段阶梯下行,7月份开始纺织进入需求淡季,价格开始整体走低,众人期待的传统纺织旺季“金九银十”,同样也不尽人意,使得整个纺织原料市场呈现低迷走势。
影响因素:
产能过剩:2012-2014年,我国PTA行业进入新一轮产能扩张高峰周期,产能急速增长。2012年60%的新产能直接将PTA行业推入亏损局面。PTA企业去库存化进程减缓,亏损严重,库存方面逐月走高,年底PTA社会库存达到全年最高点。2013 年我国PTA 企业总体处于亏损的状态。年初时企业利润(根据PX 价格估算)一度低至-600 元/吨以下。在PTA 企业限产保价作用下,以及PX 价格的走低,企业生产利润有所好转。至6 月中下旬利润回升至成本线附近。之后,随着PX 价格的企稳回升,而PTA 价格因需求不振而再度走低,PTA 生产利润再度下滑,之后一直维持在-400 元/吨左右。
政策主导:2013年的棉花仍然是“政策市”,2013国储棉收购和抛售再次同台演出。
受国家收储政策20400元/吨无限量收储支撑,且从1月中旬开始,国家以19000元/吨的基础价开始拍卖储备棉,使得棉花整体价格在收储支撑及低价抛储的影响下,呈现稳中略显坚挺的走势。二季度,随着抛储量越来越大,国储棉拍卖基本占据主导,再加上3∶1进口棉配额的放送,整体流通量越来越大。国内棉花现货价格在19200元/吨~19400元/吨之间波动。进入9月,我国新年度的棉花收储政策正式拉开帷幕。然而收储初期,交储成交并不理想,一直延续到9月17日才有少量成交。11月,棉花价格受到储备棉抛售消息的影响开始回落。滑准税上调,对于进入12月就一直疲弱的国内棉花市场来说,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目前国内棉价比较稳定,且有小幅上涨的势头。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