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上,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琳与其他五位纺织人共同获得了“2013中国纺织技术带头人”荣誉。在刘琳看来,这是肯定,更是鼓励。但其实,多年来的纺织技术研发工作给他带来的乐趣比成就感更多。
这段时间,刘琳很忙。记者几次与他通话发现,他要么在会议现场,要么在出差途中。谈起工作,刘琳显得乐在其中:“纺织战线流程长、品类多、环节复杂、学科跨度大,美学、化工、机械、电子、农业、牧业、林业等都与纺织学紧密相连,可以说纺织行业是集成行业。同时,纺织又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在纺织战线上能干一辈子,是很有意思的。”
刘琳
自主研发练内功
聊起纺织行业,刘琳带着真切的情感:“纺织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进步,人们对纺织服装的需求就如女性喜欢化妆一样,希望能提升气质,同时也是审美和品位的表达。想到我们的产品能给工作和生活中的人们带来幸福和自信,我也倍感幸福,让我更热爱纺织行业。”
2000年,刘琳进入康平纳集团工作。当时的康平纳还是一家依赖进口纺机设备的毛纺生产企业。刘琳说:“当时并没有想到我们靠自己也能壮大国内毛纺行业的装备力量。”
在十余年的毛纺面料生产过程中,康平纳日益感受到提升毛纺织产品的质量与档次必须提升装备水平,其中纺织染整装备更为关键。2003年,康平纳从德国、意大利、英国引进国际先进的染整设备,通过引进性能优良、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建立起国内毛粗纺行业的高水平装备平台。
但仅依赖技术引进并非是长久之道,康平纳决定要向高端装备制造转型升级,大胆进行技术革新。
生产面料的企业要研发设备,风险是一定的。刘琳坦言:“从生产粗纺、半精纺面料到做纺机设备,光有决心远远不够。在纺织机械的生产研发领域,康平纳已经起步晚了。”
现有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大多从纺织行业的佼佼者发展而来,这些企业从生产纺织面料到生产单体设备入手,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纺织机械设备的知名制造商。而对于长期从事高档面料研制生产的康平纳来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染整生产经验,对制约产品质量的行业共性问题有深刻的体会。“作为面料生产企业,我们能够站在市场的角度,了解生产什么样的面料需要什么样的机器,可以做到产品工艺与设备工艺的有机结合。而产品工艺与设备工艺有机结合恰是促成纺机业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之一。”刘琳如是说。
刘琳进一步介绍说:“虽然起步晚,但是机械工艺是为产品工艺服务的,康平纳有十余年的生产经验,熟悉纺织新产品的加工特点、印染新工艺对机械、电气、自控的要求,能保证产品工艺与设备工艺的结合,确保开发研制生产的设备首先满足加工印染产品的工艺质量要求。具备这些特点,康平纳在设备研发道路上的起点是较高的。”
振奋人心的是,康平纳的此次尝试成功了。
2009年,康平纳机械公司正式成立,与此同时,占地202亩的康平纳科技产业园落地而成。“科技产业园主要进行纺织及装备制造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孵化,将新材料、新工艺和高端装备相结合开展三维立体创新”,刘琳介绍到。科技产业园可谓硕果累累,研发出的纺织染整工艺及装备推动着康平纳数控化发展。
康平纳发展到今天,已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部认定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为中国纺织工业首批AAA级信用企业,自2008年至2012年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毛纺、毛针织行业竞争力10强企业。
“康平纳的优势在于重视研发设备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同时设备尽可能多地适应工艺的变化,实现一机多用。开发的新设备都会先在自家企业应用,发现问题才能进一步完善设备的性能”,在刘琳看来,制造商与使用用户的双重身份让康平纳集团在创新发展中将产学研结合得更为密切。
巧借外力谋发展
为跳出企业自身技术力量、知识领域以及研发手段的局限,康平纳巧妙地借助“外力”发展,走上了政产学研合作的道路。据刘琳介绍,通过产学研合作,康平纳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其他合作单位,共同发挥各自优势,共建专业研发机构,为高端染整装备的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以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设备为例,就是凭借康平纳这几年对生产工艺的深刻理解,通过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来的。这套设备不仅自动化和信息化性能好、节能环保,还满足了国内印染工艺的需求,成为工艺创新驱动装备技术创新的案例。在印染机械行业发展呈现萎缩的背景下,对我国印染装备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积极作用。”刘琳介绍到。康平纳与山东鲁泰公司共同实施的筒子纱染色数字化车间被列为国家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对筒子纱染色数字化车间的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公司纺织染整系列设备市场的快速成长。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