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进程已过大半,除去经济指标完成良好外,让更多百姓关注的环保指标,完成状况却不容乐观。
从国家发改委处了解到,目前涉及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能源消费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四大环保指标,尚未能按进度完成。
而国家发改委与环保部之间的调研状况也出现了矛盾的局面。
环保调研结论不一致
在国家发改委新年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透露,“‘十二五’规划提出年均GDP增长目标为7%,在过去三年里实际增长分别是9.2%、7.7%和7.7%,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走势,要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7%的目标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最纠结的局面是,有四项指标完成得并不乐观,“这四项都是和环保节能有关的”。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能源消费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完成情况,按进度滞后。”徐林透露,对“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不力的节能环保领域,下一步要采取强力措施不断改进。
2011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减少8%,同时将氨氮和氮氧化物首次列入约束性指标体系,要求分别减少10%。
在徐林公布信息的同一场合下,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则表示,“为了结合大气治理,一些地方政府启动了钢铁、水泥、电力、平板玻璃(1306, -3.00, -0.23%)等行业的脱硫脱硝及除尘改造工作。比如,河北省拆除了一批钢铁和水泥的生产线,对全省产能过剩行业的重点企业加强了环保监控。”
陈斌甚至透露,“一些地方,在高耗能和排放较大的企业中安装了IC卡,进行实时监控。”记者向陈斌询问,“IC卡执行情况怎样,能否做到有效监控。”陈斌表示,“应该执行得还可以。”
国家环保部一位部门负责人则向记者透露,“地方环保执法力度一直上不去。我们去调研,一吨钢材(3412, 14.00, 0.41%)的利润只能买一瓶水,这种情况下,开环保设备的钢厂非常少。”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