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招工难、用工贵日益成为困扰纺织服装(行情 专区)企业的老毛病,也逐渐成为整个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难题。以纺织服装业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江苏省常州市为例,虽然在专场招聘会上,48家企业提供了1300个岗位,但进场的1000多名求职者中,却仅有130多人初步达成工作意向。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没有数据统计,纺织服装业到底缺多少员工,不过打听那些加工企业的老板,几乎没有不为用工头疼的,而且疼法还不一样。义乌手套行业协会会长刘加法说,在义乌,企业除了承诺来年加薪外,还用发奖金的方式鼓励老员工带新人返厂,但每年都有一些外地员工春节回乡后就不再回来了。
同时,广州创兴服装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牛仔休闲服装生产厂商之一,该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李恩表示,创兴今年流失的老员工有一些,但新员工也没有跟上来,招不到人,他担心这样持续下去,未来三五年用工缺口会越来越大,那时企业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
此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杨世滨表示,在整个产业链条上“用工难”呈现的情况不太一样。
在纺织业上游,总体上是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比较大;而下游的服装加工业,主要是工人的工资成本上升得比较快,因为服装企业的设备替代性没有那么强,劳动生产率不像上游可以快速提升,工人工资和企业效益上涨之间的矛盾就比较突出。
李恩更透露,创兴集团的基层员工平均月薪是4000多元,而且每年都有增长,工龄5年以上的工人月薪基本都在六七千元,一些技术人员月薪上万,这其实比写字楼里的一些岗位要高。杨世滨介绍,今年纺织服装企业工资涨幅在5%~10%。但这样的待遇和涨幅似乎对求职者并不具吸引力。
那么,工人都去那儿了呢?许丽(化名),22岁,老家河北沧州,在江苏常熟的一家针织厂做过两年工人,但今年她不想再去了:“离家太远,老是看机器,工作太单调了,赚钱也没有特别多,回来找个差不多的工作很容易。”像许丽这样留在老家,是很多东南沿海省份缺工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杨世滨表示,伴随着前几年规模不小的产业转移步伐,一些中部省份或者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承接了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纺织服装产业,特别是在中部的人力资源输出大省,工人回流到家乡,重新实现稳定就业,导致了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劳动力短缺。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