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棉价倒挂、进口棉配额不足、人工成本上升……面临多重考验的国内棉纺企业生存状况堪忧。
针对重庆进口棉花使用情况,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近日进行了专题调研,呼吁关注棉纺企业困境,建议相关部门协助渝企争取进口配额、降低生产成本。
调查发现,原材料环节的掣肘,已开始倒逼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等诸多棉纺企业转型升级。
棉价倒挂掣肘行业
在重庆的产业版图上,综合轻纺是支柱产业之一。与众多国内同行一样,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国内外棉价倒挂,让许多重庆企业伤透脑筋。
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调查发现,近年来重庆纺织企业棉花用量大幅增长。由于我国实行棉花收储政策,棉花价格未与市场接轨,近几年国际棉价持续走低,呈现内高外低趋势。调查显示,2014年2月,进口棉到岸均价为15000元/吨左右,而国内同类产品价格已达19800元/吨,每吨价差达4800元,2013年差价甚至在6000元以上。由于进口配额不足,企业只能采购国内棉花满足生产需求,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棉花成本占到纺织企业总成本约7成,由于国家对进口棉花实施配额管理,棉纺企业很难拿到进口棉花配额,而国内棉价畸高,导致企业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吞噬了利润。”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管控办负责人樊柱梁表示,该公司年加工棉花约4万吨,也是重庆最大的棉花进口企业。2012年,三峡纺织获得1.8万吨进口棉花配额,2013年仅获得1.23万吨,减少近1/3。
纺织企业徘徊亏损边缘
采访了解到,受成本影响,加上近两年市场消费疲软,部分纺织企业已处于亏损边缘。
沙坪坝回龙坝镇有我市“纺织专业镇”之称。昨日,回龙坝镇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徐兴全在接受商报采访时表示,目前该镇有纺织企业400家左右,由于市场消费疲软,目前库存高企,加上成本上升,去年有20%左右的企业出现利润下滑。
扬子江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元川也表示,除棉价等成本上升外,出口方面也不甚理想,多数纺织企业面临盈利难题。
樊柱梁透露,由于国内外棉价差加大和人工成本上升原因,去年三峡纺织的综合成本同比至少上升了10%,经营难度明显加大。更让他们担心的是,该公司还将投资150亿元建设“西部纺织城”,打造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紧密纺生产和研发基地,建成以后棉花年进口量将达到4万吨,若国内外棉价倒挂的现象得不到解决,企业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
2011~2013年,中国纺织服装制造行业亏损企业数量逐步上升,分别为1033家、1741家、1818家。
梳理几家大型纺织企业的2013年业绩情况也发现,包括华芳纺织、泰亚股份、德棉股份等都处于亏损状态。其中,华芳纺织净利亏损3251万。“2013年纺织行业延续近三年来的下行态势,由于国内棉花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各项成本上涨和国际市场复苏不稳定,纺织企业都好不到哪儿去。”华芳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倒逼产业链转型破困
成本环节的考验,已经开始倒逼纺织行业转型。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