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尔街日报消息,周二亚洲各地公布的制造业数据显示,外界期待已久的亚洲对西方出口增加的情况仍未发生。
美国经济进一步增长和欧洲摆脱经济衰退令外界预计亚洲出口依赖型经济体也将受到提振。但直到现在,亚洲出口都没有强劲增长,从而加剧了有关未来经济增长疲弱的担忧。
亚洲各地的3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则加剧了这种担忧。中国、韩国、印度等经济体的数据均显示,商业状况依然脆弱。很多指数仍处于区别扩张与萎缩的分水岭附近。一些国家的整体指数下降,没有一个指数大幅上升。汇丰控股(HSBC)亚洲研究部门联席主管诺伊曼(Frederic Neumann)表示,总之就是亚洲制造业仍相对疲软,并没有从美国和欧洲需求改善中受益。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令市场紧张不安。1月和2月零售额、工业增加值和贸易数据表现疲软,加剧了针对中国经济在政府试图减少过度投资、降低债务水平之际出现硬着陆的担忧。
周二公布的数据也无助于缓解这种担忧。中国3月份官方PMI为50.3,高于2月份的50.2,但仍然仅仅是略高于50这一荣枯分水岭。汇丰控股和Markit Economics联合编制的另一项更关注中小企业的指标从2月的48.5降至48.0。
其它东亚经济体也未能恢复强劲增长势头。中国在该地区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占该地区出口额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很多商品被转口到工业化国家。
但美国和欧洲对东亚电子产品和其他商品的需求并没有像预期般升温。
全球电子产品需求风向标汇丰台湾PMI从2月份的54.7下滑至3月份的52.7,主要的出口订单分类指数也大幅下滑。在另外一个电子产品出口国韩国,PMI从2月份的49.8上升至3月份的50.4,勉强升至荣枯线以上。出口开始小幅回升,3月份同比增长5.2%。
瑞穗实业银行(Mizuho Corporate Bank)经济学家维拉德翰(Vishnu Varathan)称,从这些数据来看,目前并没有出现非常明确或有力的复苏势头。但他表示,投资者对于亚洲掉下悬崖的忧虑过度,经济可能只是暂时处在不定状态。
疲弱的数据令人怀疑亚洲是否不再像过去那样得益于外部需求。
分析人士指出了美国经济复苏的几个特点,这些特点抑制了美国从亚洲的进口。一个特点是,美国的需求似乎更多地由页岩气革命和房地产市场推动,这些行业不需要从亚洲大量进口。美国的消费者(他们过去曾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者)要继续还债,而不是增加新的消费。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