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愁销路的时代,没有太大经营压力,重销售而轻市场成了国内化纤企业的通病。在销路变窄后,研发攻关新品成了企业的救命稻草,然而开发产品成功的喜悦还没有看到市场收益,就已被同行蜂拥而上的围堵所浇灭。
突围的路径在哪里?未来的发展在何方?化纤企业寻找着出路与入口。在商业经营讲求资源融合、建设品牌的当下,化纤企业开启自己的营销之路需要跨出企业生产的边界,企业形象的包装也不再只是面对下游企业,而是面向社会和大众。这需要化纤企业有更高的格局与胸怀。
经营发展新选择
一个月前,在烟台某大学校园的长椅上,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西全向记者讲述了当年我国氨纶发展的成绩和遗憾,并表示将在芳纶的发展思路上吸取经验,重视开拓市场与构筑产业链。而在淘宝上,泰和新材已经开始销售芳纶冲锋衣、触屏手套、防火电热毯、安全床上用品、沙滩袜等产品。
半年前的一次会议上,凯赛生物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修才也信心满满地表示,凯赛的生物机尼龙要把整个产业链先打通。今年3月的上海,传来了生物基聚酰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的消息,凯赛生物是联盟的牵头单位。
而就在几天前,英威达宣布,要在全球范围推出基于生物衍生原料制成的氨纶产品。英威达北亚区服饰和高级纺织品业务商务总监SteveStewart表示,生物氨纶依然会采用莱卡品牌。他们正和下游的合作伙伴一起,将生物氨纶应用到终端产品,明年就能在市场上看到相关的消费品。
泰和新材、凯赛生物、英威达这些纤维企业一致选择了打通产业链。
而一致性选择的背后,是这些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商业目标。达成这一目标的手段,就是希望产品迅速产业化,以其产品与品牌影响终端消费,进而掌控上下游的产业链条。于是,中间产品企业品牌发展的内在规律逐渐浮出水面——搭建产业链成为企业产品多快好省进市场,摆脱业内混乱竞争,树立形象与品牌的关键。而且,其中已经由莱卡验证了这条规律。
寻找志同道合朋友
“那时候不愁卖,也没有这个意识。”宋西全谈到当年发展旗下氨纶业务时,只是重视销售,忽略了市场的培育。泰和新材脱胎于烟台氨纶,当年成功研发生产氨纶,改写了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大国不能生产氨纶的历史。而宋西全遗憾的是,作为后来者当时并没有实现理念上的超越,营销思路还停留在卖产品阶段。
而当时作为外来者的杜邦(氨纶业务所属公司为英威达,现已被科氏集团收购)营销策略是上游带动下游,依靠自身参与搭建的产业链,它的品牌成功延伸至终端,成为时尚领域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成为时尚先锋的象征。
在发展生物氨纶的思路上,SteveStewart强调的是首先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的营销思路同样会从结伴而行开始。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最著名的论述:“企业的有效定义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顾客。”这似乎成为中国企业觉醒后追赶的路径。
于是,泰和新材在发力芳纶业务时,在创造客户,开发市场方面开足马力。宋西全介绍,企业的6位高管领到了具体的市场开发任务。“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开发相关的应用领域,寻找合作单位,组建产业链条,形成联盟圈子。”宋西全说,企业各做各的专业事情,就能在短时间内把产业链做起来。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