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市场日益严格的法规壁垒,使出口企业肩上的“担子”不断加重。
近期,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及国家对纺织服装发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标准,对相关产品提出更高要求。据悉,泉州是我国主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年出口额超过50亿美元,这些国家占泉州纺织服装出口比例一半以上,壁垒频发势必对本土纺织服装企业出口造成一定影响。业内人士提醒,相关企业需及时了解法规内容,积极做好应对措施。
出口将遇“三道槛”
出口利润空间压缩
近期,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对其纺织品标签规则作出最后修订,其中包括纤维含量和原产地国标识等规则。新规则实施纺织纤维制品鉴别法案,要求在美国出售的部分纺织品标签上,应显着标明纺织品的通用名称、含量百分比、生产商或销售商的名称及生产国或加工国。在美国连续抬高纺织品进口壁垒的同时,国际环保纺织协会OEKO-TEX也在不久前公布了2014版OE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环保纺织品检测标准及限量值,新版标准对全氟辛酸PFOA的监管将更加严格。
此外,澳大利亚“良好环境选择标签”(GEC)近期发布了一项环保纺织皮革认证新标准。该标准要求纺织服装产品及附件至少90%的重量是纺织纤维;室内纺织品、清洁布要求90%的重量为纺织纤维、纱线和织物或无纺布;皮革制品要求至少90%以上的重量是真皮革材料。
“概括来说,这些法规的实施,为出口纺织服装产品设置了‘三道门槛’。”业内人士分析,这“三道门槛”包括安全门槛、绿色门槛和标签门槛。
泉州市纺织服装商会秘书长施正植认为,国外市场日益严格的法规壁垒,不仅对本土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增加企业身上的担子,而且是我国纺织服装在世界贸易中处于不公平和不平等竞争的表现,但客观上,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较多还是处于中低端档次,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确实还存在相当差距。
贸易壁垒频发势必对本土输往相关国家的产品提出更高要求,出口企业为适应新标准法规,必须增加相应的注册和检测费用,这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出口风险,降低其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虽然今年出口市场总体有所回暖,但是出口利润并未随之增加,反而出现下滑。”部分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告诉记者,以往代工利润可以达到加工费的15%,但现在已缩减至不足10%。
“相比前几年,近年来欧美市场的贸易壁垒频发,特别是对面料的要求越来越高。”百乐弗(泉州)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定位欧美市场,主要以生产户外服装为主的企业,该公司业务经理肖升欣坦言,相比其他品类的服装企业,户外服装对于面料的要求更多。
“多年前,我们就十分注重产品面料的环保性,近年来,更是有不少欧洲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对产品面料提出苛刻的要求。近期,一位挪威的客人就指定一款产品面料要高于环保级别,相比普通的面料,这种面料一米要贵三块钱。”做了近十年的外贸,肖升欣不禁感叹,相比以前,现在的外贸利润空间少了许多,国外客商对产品的要求也趋于苛刻,这让企业感觉压力很大。
福建着龙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蔡着龙也坦言,国外市场日益严苛的法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产品检测成本,“以前只要检测成品,现在产前、产中、产后,都要对相关材料、产品进行检测,欧美客户尤其严格,有时候会交代给第三方检测机构来公司检测我们的产品。”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