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国废旧纺织品全部得到回收利用,年可提供的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相当于节约原油2400万吨,超过大庆油田年产油量的一半。”近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的上述测算数据颇为引人关注。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在废旧衣物巨大浪费的背后,却是近年来我国纺织业一直饱受原料供应紧张困扰的尴尬现状。据了解,作为纤维消费大国,我国每年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的废旧纺织品近2000万吨,再利用率约10%,而纺织原材料的进口量却高达65%以上。
当前,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废旧纺织品回收渠道“阳光化”,并通过建立完整的加工销售产业链让其物尽其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日前,针对山东本地的旧衣物回收加工行业现状进行了一番探访。
隐形的巨大浪费
27日,济阳县天成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十几名女工正在一间并不宽敞的屋子里分拣从各地运送过来的废旧衣物,不同面料和颜色的衣物分别被装入不同的塑料箱内等待分解。
“先经过人工筛选,确定不同面料和颜色的废旧衣服分别有什么用途。比如成色好一点的可以作为成衣出口到国外,成色较差的可以经过纤维分解机(俗称‘开花机’),提取腈纶、涤纶、氨纶等材料中的纺织纤维,最终可以卖到纺织厂和化工厂,分别用来制作公路毡子、大棚棉被甚至是纯度极高的石油添加剂。”济阳天成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经理高世明介绍。
采访过程中,恰好遇到有工人开车将一批废旧衣物运回公司。高世明表示,公司平均一天可以接收10吨左右的废旧纺织品,一般按照600元一吨的价格到回收商贩那里收取。用他的话来讲,周边的商贩攒够了5吨旧衣服,一个电话打来他就会马上派人带着钱去收。
即便是这样,由于固定的回收渠道有限,社区又没有配备专门的废旧衣物回收箱,公司一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亟待扩大回收范围。
一边是“吃不饱”的回收公司,一边却是旧衣服处理无门的无数家庭。据了解,我国每年回收纤维不足原料的10%,仅仅在上海、广州有一些回收旧衣的尝试,废旧纺织品成了放错位置的资源被白白浪费。
有数据测算,若按照一件衣物平均寿命3至4年计算,我国平均每年每人在购置5至10件新衣物的基础上,遗弃3至5件旧衣物,到“十二五”末,我国废旧纺织品累计产生量将达到1亿吨,其中,化纤类为7000万吨,天然纤维类为3000万吨。如果不能进行再利用,不仅是对环境的威胁,更是一种隐形的巨大浪费。
纺织企业“不买账”
“如果将废旧纺织品全部回收利用,每年可提供的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相当于节约近三分之一的棉花种植面积。”27日,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废旧纺织品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唐艳菊表示,一吨旧衣服经回收利用,大约可转化成一吨分色棉纱,或者直接生成近一吨的无纺布。
根据现有工艺水平,纺一吨棉纱平均耗电约2200千瓦时,这还不包括棉纱生产过程脱脂、染色、上浆、漂洗、烘干等几十道生产工序消耗的能源、化工原料及污水处理投资。若再算上产业链上游棉花种植环节涉及到的农药、灌溉等,无疑将是一笔巨大开支。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