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纺织行业乌云盖顶or曙光初现?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30日

棉花最终是要制成纺织品被消费者穿到身上去的,而不是放在仓库里等待自然降等的,如果某项政策或者措施的出台,只能使原料躺在仓库里睡大觉,该政策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大纺织产业是从棉花到成衣的冗长的产业链,下游纺织企业受到的伤害会顺着供应链向上传递到上游的棉花种植和加工企业,最后就是两败俱伤。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家财政拿出了巨额的资金收储棉花,意在保护棉花种植和加工产业,可谓是用心良苦,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近年来,下游的纺织企业一直在呼吁让棉花价格回归市场调节的状态,以前用行政手段保护落后的棉花种植和棉花加工的生产方式终归不是长远之计。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这三年的棉花收储,情况又会是怎么样呢,我个人觉得大不了出现棉花市场价格暂时波动,部分棉农受到到伤害后不愿意种植棉花了,然后次年价格就会重新回归到市场可以接受的水平,这个在经济学上叫做“大宗商品价格的蛛网模型”,这是市场自动自发的调节行为。但我们看到,行政色彩浓厚的收储政策实行了三年后,情况又是如何呢?据官方统计数据预测,2014年的棉花种植面积除了极个别的省份(甘肃)有微量增长以外,其他的省份的种植面积都大幅度下降,2014年棉农还是不是很愿意种棉花,这就是说棉农没有从收储政策中得到益处。唯一的区别就是,国库里增加了海量的棉花库存,给国家财政增添了负担。而且国产纺织品由于遭遇到进口低价棉纱和坯布的冲击而在国际市场上丧失竞争能力。“保护上游,伤害下游”的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纺织业这几年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具体一点说:上游棉花堆积如山(港口保税区大量的外棉加上国库里大约还有1200万吨的储备棉花库存);下游库存产品堆积如山(各大品牌商的海量服装库存,据说即使三年不生产服装,消费者也不会光身子);能源税负和用工的成本重如泰山,有关企业家已经多次在“两会”上呼吁降低企业的税负。
  下游的纺织行业在国内原料价格高企和成品价格低廉的尴尬处境中腹背受敌,纺织行业“崩盘”论也是有耳闻。纺织产业链内弥漫着一股悲观的气氛,一时间似乎整个纺织行业的上空笼罩着一片乌云。
  但是先知先觉的下游纺织行业企业家们不愿意坐以待毙,尤其是南方的几个纺织产业集群的企业家们,为了摆脱对单一棉花原料的依赖,在提升产品档次和开发新技术新设备方面下了很多的功夫。2014年6月中旬,笔者参加了2014年上海国际纺机展,展会现场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1600多家中外纺织设备生产商展示了最新设备。此届纺织机械展会非常成功,现场人流如织,主办方为了控制入场观众人数,居然还破天荒地卖门票了,50元当日票可以参观一天,100元套票可以参观五天。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纺织装备的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几乎都是针对中国纺织企业的“痛点”而设计的,低能耗,低用工,低污染的新技术给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装备,我在现场就见到有织布厂一次性订购了了大批量的国产的高速喷气织机,还有一家准备新开张的印染厂也是一次性订购了很多国产的(其实是台湾设计,大陆生产的)低能耗,高速度,超宽幅,小浴比(印染术语,织物重量与用水量的比例)的节能节水型的机器。同行的一位香港资深的纺织行业前辈告诉我,此届上海纺机展人气指数飙升,随着行业的装备水平整体迅速提升,将一扫笼罩在纺织行业天空的“乌云”。
  作为长期销售“两纱两布”(指纯棉纱和涤棉纱,纯棉布和涤棉布)的老业务员,在纺织机械展会期间,我第一个疑问就是:这么多的纺织设备的采购订单,未来这些机器使用的原料(棉花,棉纱,坯布)将从何而来?这将需要多少数量的棉花棉纱原料才能“喂饱”这些机器?需要多少下游的订单才能满足开机率达到80%以上,那些新工厂的投资方和新机器的采购方难道对纺织行业身上的“三座大山”视而不见?什么因素使得他们敢于逆势而动?带着这一问,我走访了一些下游的企业家们。
  中国棉花-棉纱棉布产业链中有个奇怪的现象:上游企业是以计划经济模式为主,这三年来,棉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抛售,收储价格和抛储价格由少数人穿着西装在空调房间里拍脑袋决定,于是棉农,棉花加工工厂都闭着眼睛,用落后的生产方式种植和生产棉花,品质下降,混等包装,三丝超标等现象媒体上已经多次报道了,棉农之所以这样做是觉得反正有国家收储保护;而广大的下游企业是以市场经济模式为主,棉纺厂织布厂的企业家门辛苦打拼,用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投资方向,甚至抱团走出国门去采购原料和开厂生产。“理性经济人”的选择的结果就是:用脑思考,用脚投票。
  也有些聪明的企业家们在保税区设立简单的前道加工设备,将保税区的外棉简单加工成为棉卷棉条或者粗纱,改变了商品的HS编码,以及适用新的关税细则,这样就可以合理合法地避开进口棉花的配额限制。笔者早年在很多地方去调研的时候还纳闷怎么在某些保税区内还设有棉纺车间的。近期,我在无锡江南大学讲学的时候,下面的企业家朋友告诉我,N年前很多企业就在做了。社会在进步,市场经济也在完善,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于是乎,很多企业家已经在询问自贸区设厂的事宜,此举可以让下游的企业家设法绕过这“三座大山”。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92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