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外棉花电子盘价格整体下滑,此轮大势下跌有相同的内在原因,即为中国收储政策退市,全球棉花供应明显增加,全球新棉销售竞争压力大。但两者涨跌节奏略显不同。
一、ICE棉花期货远期12月合约跌至72美分附近。
ICE12期棉未成功突破85美分,转而掉头向下,展开一波快速下跌。目前期价在72美分附近。从5月初到6月底一个月的时间,ICE期棉12月跌幅达15%。比较显然的原因是主产州德州降雨缓解干旱,美棉出口销售数据疲弱。更深的原因是,美棉种植面积增加,产量预期增加,美棉期末库存增加。根据USDA数据,2014/15年度美棉实际种植面积约1136.9万英亩,同比增加9.2%,其中最大产棉州德州面积645万英亩,同比增加11.2%。预计2014年度棉花产量327万吨,较去年增加46万吨,出口211万吨,较2013年减少15万吨,库存94万吨,较去年增加32万吨。
二、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挂牌交易领跌,郑棉期货跟随。
起初,面对外棉的下跌,郑棉表现的相对抗跌,主要还是政策因素。进入7月,内外棉联动性增强,郑棉表现相对抢眼,连续三天增仓放量下跌,1501合约期价也从15500元/吨附近跌破15000元/吨整数关口,最低至14750元/吨。国储库存泰山压顶已是人尽皆知,2014年棉花年度,国储不再进行收储,而推行新疆直补试点政策,但至今直补细则尚未出台。市场有各种直补细则的传言,比如:直补总额为130亿元附近,直补上限3000元/吨附近,内地也会列入直补范围、托市收购等。起初,市场误解目标价格直补政策,认为19800元/吨的直补价格是底,4月8日郑棉日内涨幅接近3%;后来市场按直补差额上限3000元/吨推算,新棉价格在16000元/吨,郑棉期货长时间横盘在16000元/吨。然而近日更为贴近现货行情的交易市场挂牌交易领跌,期货市场开始理性的认识到新棉消费需求不足,而供应压力大,卖棉难将出现,因此主力1月合约跌破15000元/吨继续下行。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