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机浮现还是生意流失
施红秀,在北京做家纺生意已经20多年,每天清晨6点,她就把货物码放整齐,等待着客商批发家纺。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她曾在北京连着开了6家家纺直营店,近来随着市场景气指数的整体下滑,她一连关张了4家店,现在只剩下2家。“做生意不能像帝王一样,登基后就高枕无忧,要时刻准备有从零做起的打算。”她的话语煞是平实,但却蕴涵着商业哲理。她仅保留了北京百荣世贸的两家直营店,在她看来,这是两家成长性较好也是赢利能力强的店。
如今,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日渐清晰,非首都核心功能企业外迁成为必然趋势。无论是租摊位谋生的批发商,还是拥有大型批发市场的老板,对从事家纺批发等行业的从业者而言,接下来往何处去的问题已经摆在眼前。
在施红秀看来,搬迁或许意味着商机,因为接连不景气的京城家纺市场,让她不敢再扩大投资规模,京津冀一体化让她对投资新的领地充满期待,意欲凭借政策东风,攫取家纺新的一桶金。
据统计,目前北京共有大型家纺布艺专业批发市场10余家,主要集中在北京动物园、大红门、雅宝路、木樨园、十里河等地。由于北京城市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家纺经营多年形成的格局自2009年起面临被打破的境遇。当年11月,为加快推动城南地区产业调整升级,北京市出台了《城南行动计划》,作出将城南服装家纺产业逐步外迁的决定。2013年年底,北京市再次作出将动物园批发市场和大红门等人口聚集过多的行业逐步外迁的决定。虽然北京各区县都还未最终确定具体外迁方案,但多位受访家纺企业家均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大框架下,北京专业市场的外迁已成定局。
外迁趋势不可逆,但经过多年经营,在京家纺企业家无论在资本积累、市场眼光还是运营能力方面,都获得了外界的广泛认可,先后有河北保定、廊坊以及天津西青等地向在京浙商伸出了橄榄枝。
今年5月初,北京丰台区与河北保定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诸多产业业态上对接合作。保定市推介的白沟——这个“距离北京102公里”的商业重镇,承诺迁移到白沟的经营者,将在5年内享受免税的优惠政策。
10多天后,来自北京大红门的8家主力市场,宣布正式签约永清国际服装家纺城。计划中的京台高速开通后,永清到北京的距离缩短至48公里,区位优势明显。4年前,北京启动城南行动计划之时,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谢仁德、卢坚胜发起在永清投资兴建浙商新城,如今正好可以作为疏解和转移北京服装产业的承接地。“相信越来越多的商户会看到这种天时地利与人和,从而选择落户永清。”卢坚胜说。
对北京家纺批发商伸出橄榄枝的,还有天津西青区。6月18日,西青区政府表示,将全面支持天津卓尔电商城建设和运营,并推出税收、工商、子女入学、商户落户在内的多项优惠政策,争取承接北京动物园、大红门等市场外迁。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