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针织机生产商慈星股份(300307.SZ)通过“买方信贷”模式声名鹊起,销量连续两年翻番,市场占有率跃居全国前列。五年后,这种当时看似稳健的模式凸显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客户违约数额从2011年底的八千多万元攀升至如今的六亿多元。
“整体经营状况不乐观。”慈星股份毫不避讳地表示,下游客户经营困难将使公司其他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大幅上升,加之行业产能过剩,公司上半年预计亏损7000多万元。
公司证券部人士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说,为客户暂时代偿的金额将按照坏账计提原则进行计提。从2013年年报看,慈星股份对代偿纺织企业进行了16.5%至65.92%的坏账计提,理由是无力偿还公司委托贷款。
细心的投资者发现,这些代偿的客户中也有蹊跷之处。例如慈星股份在2012年报中表示,公司为东莞市和旺针织制衣有限公司(下称“和旺针织”)代偿的127.68万款项能收回,理由是冻结了该公司及公司法定代表人140万存款。但在2013半年报、2013年报中,公司又表示和旺针织无力偿还,对其中的60多万元进行了核销。
“当时可能是工作人员疏忽,描述不准确。”8月18日,慈星股份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说,上述“140万”是指公司以此额度向法院申请了财产保全,但实际上和旺针织已没有那么多资产,公司2013年报进行了相关更正。
代偿6.31亿
作为纺织行业的上游,慈星股份正面临下游低迷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年前七个月,营业务收入56646.94万元,同比下降58.92%。
营业收入骤降的同时,慈星股份还面临“替他人还债”的巨额压力。截至7月31日,公司共为客户销售贷款提供9.22亿元担保;由于部分客户违约,公司暂时为客户代偿6.31亿元。
这一代偿数额是公司2012年与2013年净利润总额的95.90%。与公司采取这种模式之初相比,该代偿数额也翻了好几番。
在2011年底,慈星股份客户违约的数额仅为8309.63万元。但2012年3月上市后,公司下游行业低迷,违约数额大幅攀升。截至2012年10月,公司暂时为客户代偿金额达3.31亿元。从今年起,该数额稳定在5亿元以上。
2012年年报显示,公司由于计提代偿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464.45%;据2013年年报披露,该数额同比增加196.45%。
多重因素作用下,慈星股份的利润江河日下。2011年,慈星股份净利润高达9.18亿元。2012半年报显示,当期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37.46%。2012、2013年,慈星股份净利润逐年下跌至3.79亿元、2.79亿元。2014年7月14日,公司发布2014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告,预计上半年亏损7000万-7500万元。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