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明显的迹象表明,苦熬了3年多的国内体育用品行业逐渐度过“寒冬”,开始迎来复苏期。
随着中报披露期的推进,在香港上市的多家运动品牌公司也纷纷亮出了成绩单,安踏体育、匹克体育分别于8月6日、14日披露了中期业绩。自2011年下半年整个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经历深度调整、企业业绩大幅下滑、纷纷经历大规模关店潮以来,两家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首次恢复较大幅度双增长,这令市场和券商对其前景十分看好。
李宁中报显示,尽管上半年公司亏损由去年同期的1.84亿元扩大至5.86亿元,但其实行“变革计划”已经有所成效。而361度和特步国际公布的营运数据也都显示,公司的同店销售连续多季度实现正增长,订货会的表现也强于预期。
总体来看,运动装今年上半年营运情况较之前有所改善,多家公司均在公告中提到了“零售导向”的重要经营思路,并采取加强库存管理、推行多元化及差异化产品等手段,以刺激复苏。
中报显示形势大好 安踏领衔运动企业
8月6日,安踏体育发布2014年上半年业绩公告,1~6月安踏体育营业收入为4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8.03亿元,同比增长28.3%,其中,鞋类、服装及配饰销售增长分别为18.8%,25.2%及37.3%,产品毛利率也上升4%至45.1%,表现超出市场预期。
李宁中报则显示,截至6月30日,公司实现收入31.3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8.0%,亏损额由去年同期的1.84亿元扩大至5.86亿元,亏损增幅达2.18倍。
门店数量方面,安踏及旗下儿童、FILA品牌店铺数量继续调整,目前公司店铺总数为7701家,比去年减少了56家。其中安踏儿童体育用品店共987家,比去年年底增加106家,FILA专卖店比去年增加了25家。安踏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世忠此前透露,两年来安踏总计关店超过1000家。
而李宁品牌门店总数为5671间,与去年年底相比净减少244间;经销商52家,较去年年底减少3家。另外,存货方面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李宁存货较去年末9.42亿元增加至目前的10.89亿元。累计计提存货拨备金额约4亿元,2013年底为3.82亿元。
从中报披露的数据看到,安踏1~6月存货由2013年末6.9亿元增加至目前的7.91亿元。通过清理渠道、消化库存等一系列措施,安踏体育今年上半年的成绩,已经仅次于其2011年上半年净利润9.27亿元的历史最好业绩。
对于公司业绩良好的原因,安踏在中报内表示,公司坚持零售导向措施,提高产品差异化水平,大力发展童装品牌和电子商务平台,并开始着手O2O模式。另外,安踏特意强调了改善零售商的多项举措。
除了安踏外,已经发布2014年中期业绩的企业中,也把提高零售商利润、多元化品牌策略和改善库存作为最主要的工作。
在匹克体育8月14日披露的中期业绩中,其授权经营的零售网点为6000个,比上年年底净减少12个。其中,在中国地区的经营店由去年同期的6194家下降至6000家,但每个匹克授权经营零售网点的平均营业额同比上升5.1%。
匹克表示,体育用品行业于2014年上半年扭转了过去两年的下行趋势,因此公司上半年营业额12.91亿元,同比增长10.07%,净利润为1.21亿元,增长了34.59%。特别是其海外市场业务增长明显,匹克海外市场的收入占营业总额的22.6%,营业额由去年同期的1.74亿元升至2.91亿元,增加67.5%。
361度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的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8%,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下降0.8%,另外分销商及零售商的渠道存货比为4.1倍,比去年同期的4.4倍有所下降,零售商利润改善也使得361度对今年业绩抱有信心。
另外,361度二季度关闭259家门店,开设352家门店,公司门店总数达到7140家,其中童装门店增加72家至1965家。根据预计,361度二季度销售同比增长3.1%,冬季订货会的订单也预计增加8%。而匹克体育2015年一季度订货会订单总额与2014年同期相比,也确定将实现10%~20%的增长。
行业复苏迹象显现 企业前进步伐不一
国内体育用品行业自2012年进入深度调整期,但随着各大企业陆续调整经营策略,行业复苏转折点已经显现。但是尽管行业大环境有所改善,企业的表现却并不一致。
此前一直被认为是国内运动品牌龙头的李宁公司,已经被安踏体育追上并赶超。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