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踏、李宁、特步、361°、匹克先后披露的2014年“半年报”看来,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历经三年渠道整理、打销库存以及品牌重整之后开始呈现复苏迹象,但各大品牌业绩分化明显。多家公司均在公告中提到了“零售转型”的重要经营思路,并采取加强库存管理、推行多元化及差异化产品等手段,以刺激复苏。但我们仍然从财报上看到了分化明显的业绩。其中的差异何在?折射出来哪些管理问题?
看数字 五大运动品牌成绩分化明显
我们看到安踏、361°和匹克业绩利润双升,安踏营业收入为4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8.03亿元,同比增长28.3%,已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李宁和特步业绩上升,但利润表现不尽如人意。李宁中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公司实现收入31.3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8.0%,亏损额由去年同期的1.84亿元扩大至5.86亿元。特步营收增长1.8%至人民币21.35亿元,但利润下降16.6%至人民币2.84亿元。
运动品牌业绩分化明显 看好 “零售转型”促业绩
如果说业绩和利润代表品牌的过去,那么,平均存货、平均贸易应收款项、平均贸易应付款项周转天数、现金流,以及研发投入是衡量体育用品品牌运营是否健康的关键数据,它们代表着企业的库存和财务健康度,从这些数据上可以部分预判企业的未来。比如,平均存货周转日数是判断企业库存是否健康的重要数据,平均贸易应收款项周转日数、平均贸易应付款项周转日数以及现金则是体育用品企业财务健康的保障……但从下表的数据表现上,我们看到行业整体业绩转好背后部分企业的“亚健康”状态。
以平均存货周转日数为例,表现最好的是安踏和361°,均为59天。表现最差的则是李宁,高达106天。特步和匹克分别为94天和87天。而在现金存量方面,安踏凭借44亿的现金存量高居榜首,特步、匹克、361°分别为30亿、20亿和17.6亿,李宁公司的现金存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9%,仅有9亿元。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