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由资本输入国向资本输出国转变,“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也大手笔地进入实施阶段,作为较早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的纺织服装业,“走出去”、“全球化”、“跨国资源配置”等成为行业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热点词汇。如何更好地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高效、合理的跨国资源配置,提升其在世界价值链中的地位,最终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

新春前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向记者表示,我国纺织业已进入跨国布局新阶段,行业需要通过积极稳妥的“走出去”,打造跨国供应链、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品牌、技术、市场渠道的向外拓展或合作实现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位置提升。今年,市场部将以专题投资讲座、海外市场考察、圆桌论坛等形式,为行业提供更加细致、深入的服务,助企业走得更远、更好。
打造“中国+N”跨国供应链
去年以来,我国纺织业总量增速明显放缓。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棉花价格近3年持续高于国际市场30%以上;环保成本的逐年提升,也使我国纺织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成本优势逐渐减退。
如何有效破解这些制约因素,使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答案就是利用跨国资源配置,打造“中国+配套国家”的供应链。这是我国应对国内外挑战、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鼓励企业进行跨国资源配置的一个主要手段。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外设立工厂约2600多家,分布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棉纺和针织领域,我国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天虹集团在越南启动了2个棉纺项目和1个纺织工业园区项目,产能达到100万纱锭,有效规避了国内高棉价风险,并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零关税政策将产品返销大陆,获得了较好的回报。浙江科尔集团充分利用美国的棉花原料优势和土地、能源成本优势,在南卡罗来纳州投资气流纺项目。还有很多大型针织优势企业,如申洲国际、东渡集团、AB集团等都在柬埔寨、越南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进行绿地投资,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中国智造”助推自主品牌突围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