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前沿的款式,低廉亲民的价格,促销减价的疯狂……快时尚旋风不可抵挡。然而“旋风”过后,“雾霾”来袭——近两年,“快时尚”服装几乎“逢检必中”的状况令人担忧,其质量开始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问题产品屡被曝光
所谓“快时尚”,又叫“大众的时尚”,即“上货时间快”。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包括优衣库(UNIQLU)、H&M、ZARA、无印良品(MUJI)、GAP、MANGO、C&A、U&R、New Look和Forever21等。
由于“快时尚”要求打破原本的订货制,而品牌企业需要采用“配货制”,即根据流行趋势的变化在最短的时间内,一般是几周内将产品设计、生产出来,并配送到终端销售层面,并且紧跟时尚潮流,还要平价,因此对服装品牌的设计制造和配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ZARA为例,数据显示,ZARA的供应链周期平均仅需10~15天,H&M需要20天左右,而大多数服装企业需要6~9个月甚至更久;ZARA每年库存周转达到12次左右,其他运作一流的服装企业也只能达到3~4次,而国内大多数服装企业则是0.8~1.2次。
快时尚在华的竞争亦日趋白热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包括H&M在内的11家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共新开门店264家。
但其快的代价却是产品质量的不断“掉链子”。
去年8月27日,质检总局在召开例行记者会通报月度监测数据时表示,2014上半年,我国报检的进口服装货值是27.6亿美元,检验检疫部门共查获进口服装不合格案例12305例,金额4766.75万美元。包括安全、卫生、环保和反欺诈项目等。
其中特别突出的问题是,“快时尚品牌不合格占比居高不下。”质检总局新闻办公室主任李静表示,“在396例质量安全不合格的进口服装中,不合格批次最多的前5大品牌中有4个为快时尚品牌,分别为:FOREVER21、ZARA、H&M和MANGO,不合格数量达107例,占所有不合格的27.02%。”
追了时尚丢了质量
进口服装的检验包括外观检验和质量安全检验,不合格情况主要为纤维成分含量、色牢度、pH值和中文标识标签等。
去年,中消协公布的70款快时尚服装比较试验结果,合格率仅64%。去年3月,ZARA因色牢度不符合国标、纤维含量不合格问题被监管部门两度点名。当时,有媒体统计,这已是ZARA自2006年入华以来第15次登上质量“黑榜”;而近年来,H&M更是多次因pH值、色牢度、纤维成分含量、产品标识等方面不合格而曝出质量丑闻。
2013年5月31日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到5月,我国共检出不合格进口儿童用品146批次、10.98万件,其中就包括GAP、ZARA等“快时尚”品牌;同期,北京市消协从31家网购平台随机购买了82个童装测试样品,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其中有31个童装样品质量指标不合格,主要问题包括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超标、色牢度不合格、pH值不合格、纤维含量不合格以及水洗尺寸变化率不合格。
走低价时尚路线,首先被牺牲掉的却是产品质量。面料差、做工粗糙成为这些品牌产品的硬伤。除此以外,大部分“快时尚”品牌都色彩绚丽,而在面料染色过程中,由于时间较短,色牢度、pH值、甲醛含量等问题常常凸现出来。
“当今是速度经济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时间价值含量不断上升。”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曾表示。各大快时尚品牌的扩张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但在繁荣之下,品牌发展也是危机重重。
维权建议
很多消费者已经“习惯”了ZARA、H&M等“快时尚”品牌时不时曝出质量问题,默认了牛仔裤洗两遍褪色、袖子穿几次开线的情况发生,在他们看来,“快时尚”本来就是“来的快去的也快”。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