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像多少岁的?别人都说我五十多了。”和北京和利时电机技术有限公司资深工程师何震球问记者。虽然头发已略见斑白,但其实他的实际年龄要比看上去小许多。
	     “时间都去哪儿了?”记者感慨。
	     “时间都在何工的白头发里了。”何震球调侃到。
	
	 十余年坚守
	 
	     “既然命运把你推到了这个地方,那就去做吧。既然做就一定要做成。”
	 
	何震球进入纺织行业时已经三十多岁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三十几岁,如果还在彷徨显然不合适了。他记得2001年刚进入和利时电机公司时,总经理姚宏曾经说过“人这一辈子做成一件事就可以了,不求多。”对此,何震球深信不疑,他把这辈子要做的那一件事就锁定在了纺织工业自动化上。
	“既然命运把你推到了这个地方,那就去做吧,既然要做,那就一定要做成。”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何震球一路践行。
	“我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都是在工厂,毕业后也是在军工厂做数控系统。”对于工业自动化,何震球太熟悉了,可对纺织的了解却是一片空白。“说实话,当时做这个行业连衣服怎么做出来的都不知道。”何震球笑谈。
	当初何震球在和利时电机公司负责伺服产品软件的开发,机缘于北京经纬纺机新技术有限公司委托和利时电机公司研制精密络筒机的电子导纱用控制系统,他开始接触并深入纺织行业。  
	何震球身上,有着“技术控”的标配:踏实,认真,严谨。十余年的坚守,他做出了志气,也做出了感情。
	何震球回忆在他刚开始研制纺织卷绕产品时,曾经在纺机展上向某国际行业领先企业取经学习,当时那家企业首席代表傲慢的态度刺激了何震球,“他说做这样高技术的东西,别指望中国人,只能用进口设备。”重复起那位首席代表的言辞,何震球仍略带气愤。“我的性格就这样,他越是这么说,我越要做出个结果。”何震球补充说,这可能也和他们那批八十年代大学生强烈的民族感有关。
	自然,何震球投身纺织工业自动化并非单纯地为了争那一口气,更多地是他在这个行业做出了感情。
	何震球曾经在浙江义乌的一家企业偷偷拍过张照片,是一个妇女正带着一个小孩在机器旁操作生产。“那可是卷绕设备,大人都有危险,更别说小孩子。”虽然带小孩生产并不符合车间规定,但这给何震球更多的是触动,是责任感。“作为一个自动化工程师,我们要做的不就是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吗?不就是提高安全系数吗?”在纺织行业越久,何震球就觉得要做得事情越多,他走得也越坚定。
	
	各有各的道儿
	
	“我们现在已经深入到工艺的层面了,不是简单地跟随国外技术,而是各有各的‘道儿’,我们可以根据纱线品种、特性来设计纱路,甚至优化系统,已经开始和国外企业同台竞技了。”
	
	如果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和利时电机公司在纺织领域的“修行”绝对值得称道,何震球数年的付出,成果更值得欣慰。
	“产品从实验室出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真正关键的是把产品的稳定性做好,让客户认可。”的确,实现产品在生产中的稳定运行,才是最关键的事,也是何震球最费精力的地方。
	当年,北京经纬纺机新技术有限公司委托和利时电机公司研制精密络筒机的电子导纱用伺服驱动系统,即使伺服系统性能达到标准之后还是纺不出纱,于是又考虑把运动控制功能做到伺服驱动器中进行改进,虽然有效,但还不是很理想,最后不得不上升到工艺层面。而为了更好了解纺纱工艺,何震球开始带着和利时电机公司技术团队不停地往纺织厂跑。“可纺纱厂也提不出明确的要求,我们只能在纱厂工艺人员的讲解中提炼出他们的真实需求,并进而转换成运动控制的一些算法,再来修改驱动控制软件。”
	可工艺是很复杂的,很难单纯用算数来实现,需要集合机械、电子、材料等多重因素。“同样的工艺纺一种纱可以,纺另外一种可能就不行。”在何震球的字典做工艺里没有“捷径”,只能靠排除法。直到产品最终成型,何震球都不记得出过多少次差,在纺织厂“窝”过多少天了。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