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CEO对 Prada 的管理层进行调整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1日
Patrizio Bertelli,Prada 的 CEO的火爆脾气是出了名的。报道说,有次他在纽约视察 Miumiu 店铺时,突然当场抄起东西砸碎了一面镜子,因为它让人看起来很胖。

  高管换血在 Prada 不是什么新鲜事。Prada 上市后第一份年报就暴露出,包括公司首席运营官在内的多位高管,都飞快地换成了新人。有 Prada 员工对国外媒体表示,高管走马灯主要就是因为 Bertelli 的脾气。

  来自 Prada 内部的消息称,最近一年,不止一位重要高管离职,这一变动与产品质量有关,离开的人中包括跟随老板多年的元老。

  《好奇心日报》记者比对了 Prada 2013、2014 财年两份年报,年报中各有一份“公司高层管理者”名单。有 5 位高管出现在 2013 年报里,但在 2014 年报里没有再次出现。

  从名单中消失的高管在 2013 财年报告中是这样被介绍的:自 1993 年开始担任集团财务总监的,50 岁的 Giuliano GIANNESSI,2013 年起担任 Prada China 总经理的,43 岁的 Janice LAM;2008 年 7 月起担任皮具用品生产分部总监的,46 岁的 Lorenzo PANERAI……

  离职高管中包括中国总经理,以及皮具部门主管。中国是重要的生产基地,而皮具是质量问题重灾区。

  来自 Prada 内部的消息称,现在 Bertelli 亲自抓产品质量,他直接向各个大区的经理发号施令,过问每个质量环节,要求细致苛刻,公司上下如履薄冰。远在东莞的代工厂都知道,一旦有一批货质量出问题,自己面临的可能是“走人”的结果。

  其实最大的质量隐患并不在中国。因为中国人力成本低于意大利,产品在中国都是 100% 人工检验,而在意大利,只能抽检。这就造成在中国生产的 Prada 产品,质量反而优于 Made in Italy。每年因质量问题返修的 Prada 手袋,意大利产的比例远高于中国。

  产量压力之下,中国和意大利的生产环节,出现的问题各不相同。

  许多奢侈品牌利用品牌影响力、订单量来压低与代工厂合作的价格,Bertelli 似乎已经意识到这会带来“偷工减料”风险。近期 Prada 提高了给代工厂的价格,并且要求代工厂更专注,做服装的代工厂不再兼做手袋,做手袋的工厂不接其他产品线。

  在质量上投入的成本一旦升高,钱就要从其他地方省出来。以往 Prada 的产品运输走的是快速却昂贵的空运,现在已经大部分改为价格低廉的海运。为了减少对上架速度的影响,公司各部门做计划的时间就要相应提前。

  暴脾气的 Bertelli,以一种强悍的方式,试图把上市后有些失控的 Prada ,拉回应有的水准。

  Miranda(化名)曾在 Prada 店铺担任经理,后来又升到更高的职位,但她没有留下来。

  曾经有一段时间,Miranda 一到店铺,就要和同事比较各自的打卡时间记录,哪怕只相差一分钟,也要按照先后排序、编号。几位店员就按照编号的顺序,依次接待当天的客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店员争抢有实力客人、挑客人——对那些外表不够光鲜的客人不理不睬。

  Prada 店员的强悍可能并不输给老板 Bertelli 。

  Prada 注册第一家中国公司是在 2005 年,产品的流入显然更早。不少奢侈品牌最初是通过香港代理商打开内地市场的,但没有 Prada 这方面的官方信息。

  Prada 上市后,2011 年到 2014 年,公司在亚太地区的新增店铺数量分别为:18 家、15 家、27 家和 15 家,店铺有开有关,总体保持着扩张的态势。

  而 Prada 的店铺,正是业内最具争议的话题。

  “内部复杂,生存不易。”在奢侈品零售行业工作近十年的 Jason(化名)感叹道。Prada 高度重视激发个人潜能,并不鼓励团队合作。

  当你走进一家奢侈品店铺,穿着优雅、妆容精致的店员会过来为你服务,或许不止一个人会与你交谈,有人帮你穿戴,有人小跑着去仓库寻找更适合你的尺码……你感到备受宠爱。

  奢侈品牌通常的销售模式是,一位店员直接卖出商品或者帮助他人销售,都会受到激励,拿到提成佣金。公司既鼓励个人能力,又肯定团队合作,只是各家品牌给出的计算公式有所不同。

  但 Prada 打法有很大不同,据称早年 Prada 几乎不奖励团队合作,只有开单的那个店员才能分享到销售的红利。从一线店员到较高层级的员工,鼓励个人是 Prada 惯有的思路。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 Prada 在招聘中给出薪资“上不封顶”的承诺。

  几年前,在 Prada,一线店员每月的基本薪水大约只有 1000 多元,而其他品牌的水平是 2500 元左右。但在提成部分,Prada 又远高于同行,表现出色的店员,每月到手的薪资可高达 2-3 万元。

  这样的政策促使店员的所有工作都以销售为导向,而店铺里平时必然存在的大量的“非销售工作”,比如后台整理,店员没有动力去做。

  一次销售的达成,事实上并不是靠员工一个人的能力,团队协作不可或缺。残酷、刺激的销售制度激发员工的个人潜能,造就了凶猛的 Prada 销售团队,但让员工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员工压力大,流动率偏高。

  常驻上海的法国人,奢侈品行业咨询专家 Emmanuel Hemmerle 告诉记者:“Prada 的销售比任何其他品牌的人都更强悍。但由于强调个人贡献大于一切,‘开单’导向鲜明,在顾客看来,他们销售风格有些势利。因为不鼓励团队合作,在一家店铺里,员工之间的氛围有时会非常紧张。”

  最新的情况是,随着奢侈品市场行情转冷,Prada 也有所改变。发布净利润下滑 28% 的年报之前,Bertelli 就已经开始对各个环节亲力亲为。门店里,Prada 增强对团队合作的鼓励,要求员工不仅要销售,更要会讲故事。但 Prada 仍然是业内作风最激进、员工薪资最高的品牌。

  尽管被认为存在种种问题、即便今年下滑幅度很大,Prada 每年的销量仍然是业内一个惊人的数字。在刚刚过去的中国奢侈品市场“黄金十年”,抓住机会有时比精耕细作更有效,谁敢说 Bertelli 的策略不对呢?

  Prada 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意大利公司,拥有意大利式的浪漫与性感,也像一个意大利人那样,激情有余,理性稍欠。在 Prada 发展的历程中,业绩的起起落落司空见惯,公司甚至有几次濒临绝境。

  2013 年,对于大中华区的缓慢增长,Patrizio Bertelli 这样说道:“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步伐并没有停止,他们出国旅行的数量大幅增加,很多人选择在美国和欧洲市场购物。”他仍然对中国顾客充满兴趣,并怀有自信。

  “比起其他方方面面,我觉得 Prada 在产品方面竞争力很强。Bertelli 对产品简直就是有种狂热症,他太太 Miuccia 也是一样。曾经在 Prada 工作的人告诉我,Bertelli 也会自己设计产品,他对自己这部分能力非常的骄傲。” Emmanuel Hemmerle 告诉记者。

  但也有人说,Prada 虽然有很多新产品,但没有突破性的。“杀手包”那样的爆款产品,很久没出现了。

  “他们的决策似乎更应该基于长远。在中国,需要对高级经理人更多的关注,不仅在招募的时候,更在于在领导力上锻炼和提升他们,从而打造一个强大的团队。” Emmanuel Hemmerle 说。



1  
阅读数量(93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