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联网 是个非常火的词,什么都争着跟它沾上点边。那么服装行业“互联网 ”究竟该加什么
昨天下午,“互联网 服装纺织行业的新机遇”论坛在世博广场召开。
这是本届服博会上第四个以“互联网 ”为主题的论坛,“互联网 ”很显然已成为一个服博会上的热词。亚马逊、京东、腾讯、中国方舟等互联网业界先锋纷纷亮相各大论坛,分享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心得。记者在服博会现场采访发现,在“互联网 ”这片蓝海中,大连服装纺织企业已经把“触网”当作传统服装行业的重要转型平台,一些企业已开始思考,“互联网 ”究竟应该加什么?
一个行业的起落沉浮
从“日子很好过”到日渐不景气
2006年-2009年,是大连服装业最辉煌的时间段,那几年,涌现出一大批响当当的品牌……
大连的服装纺织行业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在大连服装协会信息化推进部部长寇晓亮的印象里,2006年-2009年,是大连服装业最辉煌的时间段,“那几年,涌现出一大批响当当的品牌:富哥、大杨创世……”寇晓亮说,当时,人们主要的购物渠道就是商场,上述几个牌子在本地商场向来位居销量前十位。那个时候,大连服装企业70%以上都做外贸出口,其中日本的订单较多。“那时候做企业调查时,有的企业还挑订单呢,不好做的不做,价格低的也不做。”寇晓亮说,当时是典型的卖方市场,服装加工企业的“日子很好过”。
随着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服装纺织行业也日渐不景气,日本市场的萎缩则直接影响到了大连的服装加工企业。同时,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订单转向了东南亚等市场,大连的服装纺织业前进的脚步放缓。
一些传统服装加工企业变得迷茫了,这时代变化快,应该何去何从?
与此同时,中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服装纺织外贸制造业日渐兴起,“以浙江的柯桥为例,从面辅料到成衣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供应链越来越完善,产业上下游对接顺畅。”寇晓亮说,这也为大连的服装纺织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个企业的发展样本
劳动密集型转向个性化定制
近年来,电商行业发展迅猛,对于大连的服装加工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传统的服装加工企业纷纷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转型升级。从2011年开始,地产品牌大连桑扶兰实业有限公司就开始筹划构建电子商务平台。目前,桑扶兰已全面进驻淘宝天猫商城、京东商城、当当网、亚马逊、唯品会等第三方平台及互联网平台,电商网络销售占企业正常销售的四分之一,而且电子商务销售收入以每年30%的速度稳步增长。大连大杨集团则已把电子商务的触角伸向海外市场,大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胡冬梅说,大杨的各个系列产品都有电子商务的生产和销售渠道,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大连服装协会向记者提供的一个企业样本,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服装纺织企业如何在“互联网 ”的大潮中突出重围。
范瑞客是大连一家以男装定制为主的服装加工企业,在现在的行业背景下,他们的工厂仍保持500人的规模,并未缩水,这是非常少见的。用寇晓亮的话说,企业就是打活了“互联网 ”这张牌。据了解,范瑞客有一套服装定制系统,国内外买家通过电脑端和手机端均可以下订单,在基本款式的基础上,网络订单的选项包括面料、针法、兜型、肩型、领型等,甚至是否开襟、是否收腰、几排扣等都在选项之中。买家选择之后,可以组合、下单,随后系统自动生成模板,传导到工厂内进行加工制作。
同样试水“互联网 ”概念的还有大连男装品牌“福山”,该品牌将在明年推出风衣、大衣网上定制业务。在传统现场定制的基础上,将上线一个网上成衣定制系统,顾客可通过操作系统,输入信息,下单定制风衣、大衣。
思考
网上销售就“互联网 ”了吗
在服博会的一场论坛上,中国纺织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张锡安说,以前,中国的服装加工出口以粗放、简单的批量生产为主,而现在,虽然企业出口订单量有所下滑,那些要求做工精良、高端的订单仍然青睐中国市场。这与大连的服装加工企业现状正相吻合,由于大连服装加工水平较高,同时,市场个性化的需求加大,一些带着“试错思维”的小批量订单涌现,这样的订单“小而精”,往往能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空间。
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也给企业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服博会上,大连桑扶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邹积丽告诉记者,目前大多数品牌走的是“品牌 互联网”的路子,只是将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把产品拿到网上去销售,但对于企业而言,应该思考“互联网 ”应该加什么。在邹积丽看来,互联网加品牌是一个创新思维的新动力,“要让互联网技术与产品相融合,针对互联网特性做产品。让互联网不仅作为一个平台,更成为一种模式,企业应专注研发适合互联网的产品。 ”邹积丽说,只有把线上线下真正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品牌的发展。
举措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