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纺机:抓住技术进步机遇 实现质的飞跃——专访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

来源:中国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7日

先来看一组纺机行业大数据




记者: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无论是经济大环境还是行业小环境都面临着特殊困境的境况下,到目前为止,今年纺机行业的总体运行情况如何,运行状况呈现怎样的特点和态势?


王树田:纺机今年整体行情不算太好,但是并没有出现亏损的情况。其中纺纱和化纤机械类的困难比较突出,其他包括产业用类机械表现还是相对平稳的。值得强调的是出口情况。受从去年开始的国际间产业转移等因素影响,出口方面的增长幅度较快,去年纺机行业出口突破了30亿美元的大关,应该说这也是我国纺织机械整体水平的一个体现。


今年4月,在中国纺织机械的发展历史上,出口更是第一次超过了进口。


出口的突出表现一方面是受棉花价格的影响,很多企业将产能转移到了国外,这就带来了国外市场的新建项目和改造项目,以及国外行业近几年内的发展和提升,也不断需要设备的升级和换代。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印尼及孟加拉等地。这些地区原来就有基础,起步快,行业发展也相对较快。


此外,受原料和电力成本等多种成本因素的影响,产业向外转移的趋势也很明显。为了生存,企业也都在加强走出去的力量。


纺纱行业受行业自身情况不理想的影响,整体生产成本处在比较困难的现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能力和动力均显不足。受原料市场的影响,棉纺企业受影响始终比较大,包括主要产品的产量都有大幅度下降。比如细纱机,原来是最主要的产品品类之一,现在的下降幅度就很大。包括织造,国内的棉花贵、纱也贵,织造企业就直接进口纱线,对织机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化纤行业由于产能过剩,受到限产影响,市场更多需要的是产品差异化和特色产品领域的机型,但是这种量的份额不大。


接下来,我们期待着下游市场能够解决相关的成本问题。前几年,下游企业劳动力成本问题十分突出,这就给纺织机械带来了自动化和机器换人的推动和影响,这在近几年内的改变是非常明显的。此外,在节能减排方面纺织机械也做了很多工作,为了企业的改造,设备要先行一步。在绿色织造方面,纺织机械也围绕产业结构做了很大调整。


记者:在这一年,“中国制造2025”方案正式提出,这将会对作为重要制造装备的纺织机械行业产生哪些影响,行业应如何应对?具体到企业,又应怎样以2025为目标并跟上发展的步伐?


王树田:纺机行业是先于纺织工业进入结构调整的,纺织工业结构调整最重要的就是制造方式的调整,也就是从机器开始的。“中国制造2025”的整体编制我们行业参与其中,纺织部分由姚穆院士牵头,我们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从整体起草过程中,“中国制造2025”就已经与纺机行业息息相关。


从德国的工业4.0开始,纺机行业已经知道这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也许速度有快有慢,要实现转型对企业的研究条件和队伍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总体上来看,企业深知这是必须要去做的。


从产品结构来看,纺机行业已经出现了彻底的转变。现在销售的纺机与前几年的传统机型已经完全不同了,包括智能化、数码控制、节能降耗等等类型的新机型,以及产品质量可靠性方面的提高,都有了明显的转变。


还有一点比较可喜的是,现在企业在产品研发模式上和我们的一些研究机构以及用户结合得更紧密了,不像原来都是闷头自己做。现在的纺机生产,是从设计开端开始就与市场和客户需求清晰结合,产学研用方面的进步十分突出。


记者:在您看来,当下我国纺机行业的科学技术研发具有哪些特点?在新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纺机企业如何实现生产与技术的有效结合?


王树田:技术进步方面,这几年来纺机行业获得中纺联纺织之光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项目也很多,在国家级奖项上也有所斩获,应该说技术进步后劲儿还是很足的。同时一些新的领域也在进步,比如过去没有一些加工产品和技术都在探讨中发展,包括怎样结合现在的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从产品的研发到生产制造,到最后的产品营销,都能够和互联网等现代科技融为一体。也就是现在强调的“互联网+”,纺机企业也都在进行。


比如现在有的数码印花机企业,在生产的同时建立一些网站,一般消费者家里有结婚布置新房的需求,就可以到这种网站上来寻找床品、沙发、窗帘布艺等等,花型设计都可以自己来选择。消费者下单后,企业就可以将设计的产品通过数码印花技术将产品生产出来,不受原来量产的限制。这样的网站可以推广到任意一家纺布艺的门店,消费者随时选择设计好产品,直接到实体店上门提取也很便捷。通过像这样技术与生产的结合,就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生产销售有机融合成为一体。


记者:智能化和机器换人在今年已经成为“正在进行时”,我国纺机智能化进程目前状况如何?


王树田:现在,机械制造企业也都在思考,要怎样面对未来。要面对未来,首先自己要知道未来将会是怎样的,清楚明白我们现在缺少的是什么。要如何面对未来,要如何打造属于自身的数字化工厂,这种意识趋势的建立在纺机企业中已经十分明显。


对于机器换人来说,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过去一些传统的织造方式现在已经根本无法实现,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工人可用。以夜间职守为例,细纱机、粗纱机要做到夜间无人职守,首先要做到夜间不断纱的机械可靠性,一旦有断纱发生,要做到不影响其他环节的正常生产,这些都是从生产需求中生发出的必然发展。


像这样的转变,都是企业必然需要的产品类型,我们做不出来的话,企业就会去买国外的产品,因为这是需求的必然,这也是市场的推动,是势在必行的发展。


毋庸置疑,在智能化方面我们与国际仍然存在差距,但同时,这也是我们接近国际水准一次很好的机会。智能化变革让我们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实现智能化,对于所有基础零部件的质量都是一个考验,这是一件好事。在智能化和现代化科学技术方面,我们与国际企业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差距在于过去的工业基础,我们可以想办法用互联网及先进技术弥补这种差距,这是一个很好的追赶和接近国际水平的机会。


记者:在您看来,目前我国的纺织机械制造水平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线上?随着工业基础的不断加强,我国纺机制造还可能有哪些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王树田:随着纺织机械的发展,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一些在以往生产过程中曾经中断的程序,今后就会全部实现相连,整个生产过程会无缝对接,中间的人力环节就不需要了。比如类似于自动运输、空中吊挂等方式,这是生产成本和人力需求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


因此,要引导纺机企业步伐迈得更快,更准确地把握市场上每一点的需求信息,让中国的纺机行业在自己的土地上更好地走下去。目前,失业人口与就业率不足上的结构性矛盾还需要机械行业更多地动脑筋,满足劳动者不断升级的各种需求和变化。同时,除了纺机行业的努力,也期待整体工业体系的发展都能有所发展和提升。


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纺机行业是其中之一。我们的“块头”不大,但发展是非常健康良好的,纺机行业整体综合实力在不断提高。我国的纺机行业没有垄断资源,民营化程度高,发展靠的都是自己。去年我国纺机在国内市场份额已经占到78%,预计今年肯定能够超过80%,过去纺织工业大部分依靠进口机械的状况已经完全实现了扭转。


记者:从今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到“十三五”规划的开始,您认为纺机行业还将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王树田:从整个纺机行业来看,要在“十三五”期间加快结构调整,这是最重要的一环。围绕这一点,要对行业技术和工艺进行研究和提升,整体来说是与纺织工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要紧紧把握各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和对技术装备的需求,自身进行调整,对市场需求进行快速反应,建立更好的体系。


整个行业从产品发展要怎样更好地提高创新能力,这一点也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成功的要推广,加强行业自身的产业创新联盟,目前行业已经开始第一批的试点。在大联盟下,将一条条线延伸,从产业链上进行相应的其他联盟。


此外,就是要保证纺机行业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技术上的知识产权问题,要怎样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这是要和企业达成共识的。大家都要自觉地维护知识产权,因为保护别人就是保护你自己。包括一些曾经很严重的低价重复恶性竞争,这两年内已经基本不复存在。


记者:与欧洲纺机产品相比,国产纺机具有哪些优势,还存在哪些差距?


王树田:最明显的差距其实是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我们是从计划经济中转变的市场经济,我们的经验还不足够,有的企业还不完全明白市场经济下的行业规则。所以说最大的差距在于理念,要建立一个百年企业,就要明白怎样建立研发队伍,具备怎样的研发基础。要做出好的装备,这些是必须的,而这样的理念建立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有些技术我们已经领先于国际,很多先进技术都是我国首创,国外所没有的。事实证明,我们并非总是简单地跟在人后,在大环境和生产条件各个方面都在改善的情况下,纺机行业的发展肯定是会越来越好的。


记者:您怎样判断接下来纺织市场以及国产纺机的发展趋势?


王树田:通过我国纺机企业的生产努力和创新,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直接的变化。全球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取代中国纺织的地位,随着产业升级转型,对纺机的需求将是非常巨大的。只要密切关注产业结构的变化,抓住当下技术发展的特殊机遇,纺机行业未来的发展将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不仅仅是在中国,在全球也将有质的飞跃与发展,这是整个纺机行业以及所有企业的共识。


找问题


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同质化依然严重

目前,纺机行业仍然在产品创新、产品质量、成本费用、环境保护、管理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问题。相对来说,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正在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企业在研发资金投入、人才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尚不适应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要求,对基础技术研究不够重视,产品缺乏理论研究支撑,产品设计理念、方法和手段还跟不上信息化的步伐。

机械制造工艺和生产方式已经成为制约纺织机械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国产纺织机械制造、装配技术、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等工艺技术及质量管理水平有待改进,导致了一些机械运行稳定性不高。一些小企业仿制生产的零配件价廉质差,降低了国产主机的可靠性。

产品同质化情况依然严重

纺织机械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依然严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些企业热衷于组装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并通过低价格竞争取得市场份额。过度竞争导致很多纺织机械企业科研成果受到侵犯,严重影响了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也导致一些产品市场快速趋向饱和。

企业对重大宏观政策调整应对能力不足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在宏观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以后,企业的应变能力显得稍有不足,出现了许多掣肘的环节。同时,行业缺乏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缺乏如何把一个产品做到底、做到精、做到全球最优的精神。

高端机型和关键零部件仍需进口

高端机型还有不少空白,每年还需要进口大量高端纺织机械产品和关键零部件。国内企业缺乏理论研究支撑,对纺纱机理等基础技术的研发重视不够,产品从研发到推广应用周期较长。国产中低档纺纱设备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用工较多,纺纱专配件的使用寿命有待进一步提高,尚不能完全满足用户优质、高效和现代化生产管理的要求。


高技术纤维装备研发力量分散,研发进展缓慢

高技术纤维装备与工程研究投入力度小且分散,企业大都单兵作战、缺乏合作,研发力量分散,收效甚少,研发进展缓慢。一些特殊纤维如新型聚酯纤维、导电纤维、无毒粘胶纤维、特殊用途纤维等,由于国内没有专用的产业化设备和技术,使其无法从实验室走出,只能依赖进口。



1  
阅读数量(77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