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黑牡丹“机器换人” 牛仔布第一品牌走上智能化之路

来源: 纺机商城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27日

偌大的车间,200多台剑杆织机热火朝天地工作着,但现场只有星星点点不到10个工人在看管和检查,这里就是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织造车间。在黑牡丹,不仅4.8万平方米的织造车间如此,而且,在5万平方米的纺部车间、3.5万平方米的染色车间、2.5万平方米的后整车间,同样也是如此。


过去,纺织女工工作辛苦,忙得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现在,黑牡丹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从德国、美国、比利时进口的新机器,女工们只要轻触控制台上的按钮,就能轻松完成工作。从原材料进生产线到成品出来,中间要人工干预的环节很少。


(黑牡丹纱线车间)


向“智能制造工厂”的转变,黑牡丹走了16年。通过持续“机器换人”,从纺纱、整经、染色、织造,到后整理,黑牡丹武装起了国内最先进的牛仔布全自动生产线,将逐渐告别纺织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形象。


黑牡丹技术总监邓建军说,在2015年大量投入技改的基础上,今年还将投入5000万元,用先进的装备替代原有设备。比如在准备工序,再引进3台高效率整经机。“原本需要10台,现在只要8台就能完成生产任务,用人更少了。而在织造方面,从比利时进口的128台织机速度更快、生产效率更高。在后整理上引进先进整理设备,将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黑牡丹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目前产品涵盖弹力、仿针织、功能型、麻棉、靛蓝染色布、染套色、彩牛、细支高密、涂层、印花深加工等系列,90%以上的产品已远销至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外商誉为中国牛仔布第一品牌。




近年来,黑牡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公司管理层提出,要生存与发展必须进行变革与创新,而“机器换人”正是变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过去靠员工经验操作,现在靠程序自动控制。”邓建军告诉记者,“机器换人”一方面机械化代替人工化,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加强工艺流程自动精确控制,减少人为误差,提升产品品质,并减少能源的不合理消耗,实现低投入高产出。


“光是整经机,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以整经机为例,通过“机器换人”,提高工序效率最低为30%,最高的时候达50%—60%。“生产效率大大提高,2015年公司牛仔布产量达到5000万米,产值近8亿多元。”邓建军说。


一台台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装备起一流的现代化生产车间,生产出一批批高品质的产品,也培育出一个个技术过硬的新蓝领工人。“对员工的体能要求降低了,但对他们的知识水平要求提高了。”


延伸阅读

福建“机器换人”热,你怎么看?


纺织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减员增效,缓解招工难的有效途径,由此也拉开了我国“机器换人”的大幕。


日前,福建掀起了一股“机器换人”热。福建省主动跟进“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配置新的自动化设备,通过实施“机器换人”技改项目,使生产工艺流程智能化。


长乐、晋江等县(市)是福建省纺织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在晋江龙峰公司,自动化改革也在大刀阔斧进行。在龙峰新工业园一期,从日本引进的津田织机高速运转,1个人看100台设备,车间人手大为精简。据介绍,传统的这样1000多台喷水织机的生产工厂,差不多要700人左右来维持正常运转,但现在仅需200人。相比于传统生产模式,其生产线基本实现智能化生产,减少了60%人力的同时,效率还提升了50%,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生产过程中的穿棕环节为例,一个盘头约1.5万条纱线,传统的手工穿棕,一个熟练工一天只能做好一个盘头,质量有时候会出现小问题、生产效率也不高。引进国际先进的自动化穿棕机后,每分钟可以穿棕近200条,每天24小时运转,每台设备可以代替30个工人,光一个环节就能节省上百个工人,不仅节约了人力,整个产品质量提升了,生产效益也大大提高。


后记


对于纺织企业的“机器换人”热,我们要一分为二看问题。机器换人对一些企业也许是一个机会,但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的提升,难度更大,从工艺流程到整体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整合,所以挑战性更大。纺织企业应因地制宜,不一定要一步到位,特别要通过技术创新不断优化自身产品的差别化。



1  
阅读数量(939)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