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 “质量纺织”交流大会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表彰了2015年纺织行业质量优胜企业:共有14家企业获得了 “第四届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奖”,9家企业获得 “第四届全国纺织行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奖”,12名个人获得 “2015年全国纺织行业质量杰出人物奖”;15家单位获得“2015年全国纺织行业加工贸易单耗标准工作先进单位奖”、18人获得 “2015年全国纺织行业加工贸易单耗标准工作先进工作者奖”。
今年是纺织行业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第36个年头,是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奖评审活动的第4个年头,对于纺织行业的质量工作,中纺联副会长高勇评价说: “经过多年的不断坚持与不懈努力,全国纺织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和质量奖评审活动不断开拓创新,组织机构、奖项设置更加完整、合理,评审程序及评审过程更加科学、规范,管理监督更加严格、有效,覆盖地区、行业、领域更加广泛。”
质量工作逐年进步
资料显示,2015年纺织行业质量管理小组工作依然覆盖全行业。虽然纺织行业整体状况不佳,但是参与企业数量依然保持相对稳定。共有45家企业参评,上报成果83个,发表成果近61个,以上数据与上年基本持平。
2015年参评企业投入的经费同比大幅度增加,根据申报资料汇总,每个小组的经费投入达到36.23万元,比2014年增加5.35万元,增幅为17.32%。投入资金的大幅度增加,充分说明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在提升。
2015年坚持活动的质量管理小组个数、取得成果的小组个数、小组活动创造可计算的经济价值等指标比上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坚持活动小组个数为3351个,同比增加116个,增幅为3.58%。取得成果的小组个数为3158个,同比增加165个,增幅为5.51%。平均小组活动创造可计算的经济价值约为472万元,同比上年增加21万元,增幅为4.65%。总计创造可计算经济价值为3.21亿元。
从更长的时期看, “十二五”期间各项主要指标均超过“十一五”。 “十二五”期间参评企业数量达到252家 (次),比 “十一五”期间增加19家 (次),增幅为8.15%。 “十二五”期间参评成果数为488个,比 “十一五”期间增加47个,增幅为10.65%。发表个数为341个,比 “十一五”期间增加38个,增幅为12.54%。取得成果的小组个数为12645个,比 “十一五”期间增加1378个,增幅为12.23%。按申报成果统计,累计创造可计算经济价值为15.19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22亿元,增幅为8.03%。 (由于取得的成果个数远大于申报个数,因此实际创造可计算经济价值数额远超过15.19亿元。) “十二五”期间联合会奖励资金投入累计为8.75万元,比 “十一五”期间增加3.75万元,增幅为42.85%。
2012年开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始设立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奖和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奖。4年间,企业申报积极性越来越高,申报企业数量和获奖企业数量逐渐增加,企业对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越来越深刻,企业导入和实施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积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强,经过导入培训后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纺织行业质量软肋
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将由现在的每年9000万吨增长到2.53亿吨。其中服装用纺织纤维量4150万吨,占16.4%;家用纺织品用纺织纤维量4100万吨,占16.2%;产业用纺织品用纺织纤维量17050吨,占67.4%。可见中国纺织制造业仍需继续发展。但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经济发达的原纺织大国的双重打压下,中国纺织产业必须严密实施 “质量为先”的战略,把纺织品从原料直到最终产品做到世界最优产品的领域,引领世界,才可能使产业平安生存,持续发展。
问到中国纺织行业的质量隐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纺织行业权威专家姚穆指出:首先是纺织纤维原料的品质,特别是天然纤维:棉、麻、毛、丝都变粗了,无法满足高品质精细纺织品生产;纺织染整设备,纺织染整工艺,服装、家用、产业用产品的加工都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而中国的细绒棉纤维更面临着五大问题:纤维变粗、纤维变短、纤维强度下降、低品质纤维混入量增大 (特别是剥桃棉增多)、“新三丝” (地膜的膜裂纤维和棉杆皮)大量出现。 “没有优质纤维原料不可能平稳生产优质纺织品。这都是只顾提高单位产量惹的祸,”姚穆说, “吸取教训,纺织加工不要再云 ‘只顾单产,不顾质量’。这也正是中央最近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问题的重要内容。”
姚穆认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重视:标准滞后和偏低: “我国对世界标准化的认识有不对的地方。世界上国际标准是最低标准,而不是我们不少人认为的是最高标准。在此前提下,各国的国家标准都应该高于国际标准,各行业标准都应高于国家标准。企业标准是绝密标准,要求比行业标准高 (只对外公开少数几个指标)。但是我们中国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订中却常常要照顾到中国企业中大部分企业能达到品质的要求限度,因此基本上都低于国际标准。这种标准的 “递减”使得我国纺织产品及最终产品质量无法进入世界强国的高端领域。要改变这项认识,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但时不可待。”姚穆认为,纺织产业是否可以在质量领域率先启动推动纺织产品的 “质量优先”计划,为中国纺织产业步入世界纺织强国行列做好标准保障。
高勇在总结纺织行业的质量工作弱项时,把它概括为四项:需要深刻理解质量管理小组工作;需要开拓思路,全面开展质量管理小组工作;需要全面系统导入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申报企业数量和成果数量需要不断增加;需要广泛加强合作,努力实现共赢。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