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正文

减少10倍用工,万锭365人到少于30人成经典,看这些纺纱厂都是咋整的?

来源:纺机网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19日

摘要: 随着纺织行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快速转换,劳动密集型正在向用人少,甚至无人化,现代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高效,连续化大生产方向发展,已经是势不可挡。


近日,在第四届中国安全防护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姚穆院士指出:纺织业由80年代每万锭、每日三班,需用工人365人,降到现在30人以下,是纺织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型转变的最大特征。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万锭用工是很多棉纺企业一直追求的目标。近年来,通过采购自动化纺机设备、优化纺机配置等方式,一些棉纺企业万锭用工降到了行业罕见的低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


无锡一棉万锭用工20人


无锡一棉13.5万锭的长江精密纺纱车间,定员约270人,平均万锭用工20人左右,是整个无锡一棉用工最少的车间。此外,3个老的纺纱车间万锭用工也只有30人左右,仅为同行业其他纺纱厂的1/3,甚至更少。


无锡一棉用工的亮点即降低用工,这也是解决企业用工矛盾最为积极有效的办法。无锡一棉降低用工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管理创新:推进用工制度,改两班制,实施精细化定额定编,满负荷劳动;提高保全保养工作效能;劳动组织结构的改革和创新。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满负荷的工作状态,用改善员工的生活环境,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等方式达到稳定用工的效果;通过实施末位淘汰制,提高工作出色的员工的收入,从而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无锡一棉长江精密纺纱车间)


通过班制改革,从最初的四班三运转、三班三运转、三班两运转,采用了现在的两班两运转轮休制高度的班制弹性,既满足了 80、90后员工的个性需求,又满足了生产需求,最终达到了员工满负荷的工作状态。此外,设备包机到人,有效劳动包机到人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性,重新建立了保全保养工作概念。


技术创新:深化“两化融合”,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提高劳动生产率最有效的方法是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长江精密纺纱车间在重要工序上引进先进的进口设备,设备中大量使用传感器,提高设备的信息化、自动化。自动化的操作扩大了工人看台面,大卷装减少了工人日常工作的频次,从而减少了用工。


运转操作法改革:打破常规,研究新的操作方法,简化操作程序、技术要求。例如:细纱接头是操作岗位中相对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工人们需要大量时间的培训才能够熟练掌握技术。针对这个难点,一棉改变了以前传统的“顶管”接头方法,采用套接头,降低技术难度,使工人们容易上手,从而缩短了培训周期。通过这种接头操作的改革,只要求工人们将纱线接牢即可,不对他们的接头质量做要求,而由络筒设备的电清装置自动检测并剔除,然后用自动捻结器重新接头,这样既保证了接头质量,又降低了细纱挡车工的技术难度,缩短接头时间,增加了每名工人的看台面,减少了细纱值车工的用工人数。




工艺优化、改革:细纱工艺采用超大牵伸,粗纱定量增加,从而提高了粗纱产量,减少了粗纱车的开台,达到了减少用工的目的。同时超大牵伸也改善了成纱的条干、粗细节、棉结等质量水平。


产品转型升级:扩大优质精品生产线;实施品牌标准战略 T0~T5,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面对纺织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其在竞争中拼价格、拼原料,不如寻找新的出路,不断研发、生产高端产品,这样在减少竞争压力的同时,可以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成就无锡一棉“TALAK”纱线国际一流品牌。


特高支纱线生产线的扩大,降低了对总产量的要求,从而降低了工人们的工作量,再本着满负荷工作量的原则,使得用工人数大幅减少,更好适应了当下“用工荒”的外在环境。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1250)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