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美国纺织业出现新变化,企业订单排起长龙,最难熬时刻已过去

来源:环球纺机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9日

美国摄影师Christopher Payne走访了全美数十家纺织厂,目的是为了证明“体力劳动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拥有价值”。


美国的纺织业起步于18世纪工业革命。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生产从人工制造变成了机器制造,生产的产品也从纯棉变成了聚酯和尼龙等混合纤维。尽管发生了这些改变,但佩恩仍想用他的照片来向证明纺织业应该被保留。


摄影师镜头下的美国纺织厂


马萨诸塞州福尔里弗的新英格兰内衣公司(The New England Shirt Company)是该摄影师取景地点之一。福尔里弗曾是全美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早在1811年就开始生产纺织品。



美国纺织工业于18世纪晚期起飞,工业革命促进了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的跨越。随着制造过程的改变,织物上也发生了改变。原先的织物都是羊毛制成的,技术的进步引进了棉花以及最终的人造纤维,比如聚酯,人造棉和尼龙。


在当今时代,纺织工业又发生了其他变化。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机器现在都由电脑来操控,这大大节省了人力的需求。


Christopher Payne从2010年开始拍摄纺织工厂,第一个位于缅因州的老旧毛纱厂。他拍摄的地方还包括宾州和马州。有三家工厂似乎已经中途停产,大量鲜艳的纱线堆放在地板上,大门紧紧关闭着。而其他工厂处于完全开工的状态,还在使用代代延传的古老机器和技术。


一家纺织公司老板对《纽约时报》说,他是通过定制订单才活下来的。“我们依然还在这个行业,因为我们愿意接受哪怕是20码的订单,这就是我们的细分市场,”他说。


该公司雇佣40名人员并提供培训,为华盛顿的弗雷德里克 道格拉斯以及费城的议事厅提供历史性的地毯。也为个人家庭提供地毯。他说:“我们最近做了个家族微章,这就是我们作为小工厂所乐意做的事情。”


联邦政府机构SelectUSA说美国纺织工业是制造领域更加重要的雇主之一,就业人数达到了23.7万人。事实证明那些怀疑者错了,2010到2011年期间,美国纺织品出口上涨了14%。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导致美国纺织工厂的灭亡,就这么简单。北卡和南卡之前拥有很多纺织工厂。现在,这是到倒塌了,大量纺织工人失业。


从前,对许多乡下郡县来说,纺织工厂就是其中流砥柱,而自从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失业率持续超过12%。许多行业都关门并退出美国,留下更多的失业工人。


Christopher Payne说,他想向在这些地方工作的被低估的美国人表示敬意。在他的个人网站上,他这样写道:“我正在试着趁这些工厂还没有倒闭之前记录下一些东西。我也正在试图向人们展示:它们不仅存活下来了,而且还在外国进口产品占据主导的市场中繁荣了起来。”


一位美国纺织工人的心里话

据美国《纺织世界》的纱线市场栏目报道,美国纤维纺织市场看好,多数美企承接的订单已排起长龙(虽然多数订单量相对较小),环锭纱需求量尤其大且日趋供不应求。这就是自从2014年到2016年近期,美国市场开始出现的新变化。

  

美国纺织行业的利润一度保持持续增长,可后来逐渐衰落。针对美国这个行业是如何走出低谷的呢?记者为此采访了一位美国纺纱业退休工人,他入行近50年,亲眼见证了美国这一行业如何凤凰涅槃,转型成功。以下就是他的故事。

  

40多年前,这位原来的年轻人受雇于世界著名纺织企业之一,曾有人告诫他尽快离开该行。“当时那人告诉我,美国纺织业前景黯淡。行业已日趋没落,昔日的繁荣好景不长了。这家美国企业原来的市值为10亿美元,业界预言,10年内就将破产。这是那人劝他改行的理由并建议他跳槽去一家大型烟草公司供职,但这位工人拒绝了。”


他继续说道:“奇怪的是,今天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竟然卷土重来,度过了最难熬的日子。我在这行干了一辈子,一直从事改进工艺,提高效率和质量的工作。我做过纺织车间工人,加工过变形纱,从事过筒子纱染色,几乎摸透了整个生产的流程。而在此期间,那人劝我加盟的企业因被指控在香烟中添加致瘾类化学物质而走上被告席。令它祸不单行的是,那家烟草公司在一片‘吸烟有害’的声讨中,走上了不归路。”

  

那么,纺织行业再度崛起的原因何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它是如何做到屹立不倒的呢?

  

这位已退休的纺纱工认为,美国纺织业之所以能再度焕发生机,让众多传统的制造公司刮目相看,原因在于:“我们不断的转变思维方式。例如,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了解到,韩国与中国台湾能以极低成本生产纱线和织物。但他们能否保质保量快速生产交货呢?这不一定。”

  

美国纺织业历经一段时间探索后发现,其实韩国和中国台湾经营者的理念出了问题。“在过去,我们也一贯认为,只要产品保质保量生产出来就会有人买。然而正是这一因循守旧的观念几乎扼杀整个美国业界,即供需应大致相当,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一股脑儿不停地纺纱,将纱织成一匹接一匹的布,推向市场,可这才发现,买家越来越少,最后竟销声匿迹。我们错就错在,想当然地以为,一次奏效,次次奏效。只要我们推出产品,总会有买家。可是我们大错特错了。这一错不要紧,无数家美国纺织企业不得不关停并转。我们当时还以为,是外国抢走了我们的饭碗!我们不得不把过去的商业法则弃之脑后,苦思幂想,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他们终于想到了,假如弄清顾客真正所需,按他们的具体要求安排生产,比其他任何人更快交货,然后跟进优质售后服务,这一点非常重要,那么,纺织企业就能在竞争中更胜一筹。不仅如此,美国纺织企业十分善于创新开发。迄今为止,你去美国纺企看看或许会深受感触。过去车间里有许多人工操作,而今天实现了全自动化,车间里几乎看不到人。我可以自豪地说,美国纺织企业正是这么做的。关键一步在于,他们转变了观念。”


“就是这样,那些存活下来的企业苦日子终于熬到了头。他们转变思维不仅使行业起死回生了,而且已从传统观念中走出,要做行业第一,就必须不断的创新理念,开发多功能产品。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有时一天几变。昨天行得通,明天未必奏效。理念不在于是否能紧跟顾客,而是能否准确的走在他们的前面。商家必须更懂市场所需。”


这就是美国纺织企业改变了思维模式后,重拾其竞争优势的秘诀。最重要的是,美国纺企学会了如何紧跟最新技术,怎么创新研发,高瞻远瞩,奇招迭出。这样的转型成功经验才是他们无往而不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1  
阅读数量(27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