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棉农王慧川在邻近的广宗县承包了170亩地种棉花。他说:“我的棉花今年亩产虽不到400斤,但少经两场连阴雨,所以品质相对较好些。如果按现在4.2元/斤的价格,我还赔本。低于5.2元/斤我不会卖。”
记者在威县走访发现,许多棉站都是门可罗雀。从事了十余年棉花收购的周海臣对记者说:“今年棉花收不上来,农民不愿意卖。按照现在这个产量和价格,农民一年下来赚不了几个钱,租地的还会赔钱。”威县百川棉业经理张志壮介绍,去年这个季节,棉站一天能收10万斤左右;今年从新棉开摘到现在,平均每天收购量是3万斤左右。
张志壮等一些棉花收购、加工商分析认为,农民之所以惜售,除了种棉成本较高、当前价格下棉农获利空间较小以外,主要是去年棉花“过山车”行情的心理因素。农民有“卖跌不卖涨”的心理惯性,去年棉花价格最高时涨到了7元/斤的历史高点,一些农民仍不肯卖,期望涨到10元。然而,7元/斤的行情只持续了3天就迅速跌价,不少农民的棉花砸在自己手里。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