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卖”文化
    典型事件:5月21日,由中国丝绸博物馆规划的中国蚕桑丝绸非遗文化生态园概念性方案论证会在浙江海宁市举行。中国丝绸博物馆拟定在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南缘、蚕桑生产历史较久、目前仍有蚕桑生产的海宁市设立“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在这里要打造一个基地,搭建一个平台,建设一个景区,对丝绸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度开掘,进而开拓丝绸消费。
     11月16日,吉利尔中国首届潞绸文化学术论坛在山西晋城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于丝绸文化价值的开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认为,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品牌推广结合起来,无疑是塑造高端丝绸品牌和扩大丝绸消费的有力举措。
    记者点评:可以说,丝绸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仿佛一个全息体,五千年的蚕丝穿越古今,用经纬织成天地世界。开掘丝绸的文化价值、促进丝绸消费已经成为企业和行业的共识。同时,以开掘丝绸的文化价值的形式来促进丝绸消费也是一条全新的路,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何将丝绸的文化价值和行业的健康发展,消费者的认知及企业的品牌塑造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  
    难题
    ●可持续性发展
    典型事件:5月9日~11日,由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协办的国际毛纺组织(简称IWTO)第80届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会上,来自各国的毛纺行业专家学者就“羊毛支持可持续性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羊毛消费市场的可持续性、高毛价及环境与动物保护成为本届大会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
    记者短评:可持续性发展的主题把羊毛和毛纺织产业与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包括产业本身的经济效益,还包括环境、动物福利等各个层面。目前,毛纺行业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毛价过高不利于下游产业发展的问题,草场沙漠化的问题,羊毛割尾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世界毛纺业界人士的努力,还需要来自各国政府的有利支持。
    ●生物脱胶
    典型事件:今年4月12月,湖南明星麻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沅江泗鑫麻业有限公司签订了“苎麻生物脱胶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合作协议,标志着苎麻生物脱胶的推广序幕正式拉开。根据协议,明星麻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苎麻生物脱胶清洁生产技术推广给泗星麻业使用,形成年产5000吨生物脱胶生产能力,并无偿提供脱胶菌剂和培训发酵技术人员,指导泗鑫公司设备改造和废水治理。泗鑫采用生物脱胶技术所节约的实际成本,按50%提成给明星麻业作为技术服务回报。11月该项目完成,并成功通过了益阳市环保局的环保验收。
    记者点评:一项技术的发明固然重要,推广方式的选择则更加重要。湖南明星麻业生物脱胶产业化技术解决了一个困扰苎麻行业发展的难题——污水排放难以达标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突破。更可贵的是,该企业选择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去推广它。这种方式既保护了知识产权,又让其他企业和整个行业获利,是一种多赢的方式。
    ●反倾销
    典型事件:今年12月12日,印度商工部反倾销调查局(DGAD)就中国对印度出口绸缎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作出终裁,继续认定中国存在绸缎产品的倾销现象,倾销幅度为60%~70%。DGAD决定仍以最低限价的方式继续征收反倾销税。最低限价较原审限价平均提高40%。
    记者点评:本次印度绸缎反倾销于2010年12月6日立案,涉案金额2.14亿美元。尽管有11家企业进行过无损害抗辩,但DGAD最终仍然认为中国绸缎存在倾销现象。为了保护印度本国的丝绸行业,印度近年来多次认定中国的生丝或者绸缎产品存在反倾销现象。对于中国丝绸企业来说,抗辩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或许是调整丝绸产品结构,生产出更多质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丝绸产品,才能摆脱这种被动应诉的局面。 
    区域
    ●大朗毛针织转型升级
    典型事件:毛针织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毛纺行业中一直处于低位,面对近年来持续高涨的人工成本,以及每年都会出现的阶段性用工紧缺。大朗毛针织行业人士认识到,不转型就没有出路,高成本最终逼迫企业和行业转型。在大朗,越来越多资金充裕的毛针织生产企业开始重视发挥自动化机械设备的作用以及全力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转型发展降低用工等生产成本,从而带动了各类品牌的电脑横机、相关自动化机械以及具有创意的毛纺纱线的热销。
    记者点评:毛针织行业是纺织行业中最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毛针织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毛纺行业中一直处于低位,其主要原因是用人多和效益差。大朗作为毛针织行业名镇,拥有从纱线到产品,从产品到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果能够抓住这次转型升级的机遇,提升毛针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则能率先摆脱毛针织产品低价竞争的漩涡,实现区域和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