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棉纺织市场仍然延续着2011年二季度以来的疲软态势。全球需求不振的大环境固然无法回避,然而相比之下,国内外棉价差则让棉纺织企业更为受伤。
市场需求呈现弱势格局
外需持续低迷,内需增速放缓。2012年一季度以来,国际市场需求仍然疲软。1~2月我国纺织品出口119.4亿美元,同比下降2.6%。其中棉制纺织品出口金额31亿美元,同比下降11.5%。
1~2月欧盟、美国、日本自我国进口棉制纺织品金额分别同比减少25%、9%和4%。我国内地对东盟出口棉制纺织品金额出现同比12%负增长,对我国香港、我国澳门、韩国等国家及地区也出现不同程度负增长。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监测统计,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8.15%,比上年同期放缓14.48个百分点。其中服装类同比增长6.78%。
棉价无竞争力致内需结构变化。国内棉花价格不具竞争力导致国内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大量进口棉制产品代替国产产品来供应市场需求。自2011年9月份以来(除2012年1月外)棉纱线净进口量表现为扩大趋势,尤其是纯棉纱线的进口。此外,1~2月我国进口纯棉坯布数量同比增长高达99%。进口数量加大的迹象表明,即便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国内仍存在一定数量的需求,但由于国内外棉价差过大导致国内棉纺织产品的价格不具竞争力,使得部分内需被迫由外部市场来满足。今年1~2月我国进口巴基斯坦及印度的棉纱线同比分别增长36%和54%;其中纯棉纱线分别同比增长48%和52%。据了解,目前国内一些棉纺织企业询问进口纱线较为积极,而印度、巴基斯坦贸易商在中国境内开拓市场的力度也正在加大。
另一方面,部分纯棉产品需求由棉混纺及非棉产品替代。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监测的数据以及调研了解的情况,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的过程中,因国内棉价不具竞争力而降低纯棉类产品比重的现象比比皆是,非棉纤维替代棉纤维已形成一种趋势。
就现阶段来看,国内纺织企业用棉需求较往年有所减少,原因除了终端消费不振之外,国内棉花价格大幅高于国际价格所造成的内外棉价差过大对棉纺织市场而言则更具杀伤力。棉纺织产品内需结构的变化对棉花、棉纱及棉布价格形成了一定的下行压力。
市场价格下跌态势未止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