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以来,棉纺织市场下游面料市场价格持续下行。以图中三种纯棉色织布及牛仔布代表品种为例,截至4月18日,全棉牛仔布7S72×4460"、纯棉精梳色织布32S130×7054"和纯棉精梳色织布40S133×7254"的价格分别为16.3元/米,11.4元/米和12.8元/米,较2011年4月初相比,每米分别累计下跌2.4元,3.1元和3.0元,跌幅分别为12.8%,21.4%和19.0%。
自2011年9月份起,纱线代表品种纯棉普梳32支纱及40支纱的价格逐步下行,与328级棉花价格之差也呈现波动缩小趋势。截至2011年4月18日,每吨32支纯棉普梳纱和40支纯棉普梳纱价格分别约为25910元和31020元,分别高于328级棉花价格6345元和11455元,此差价较2011年9月初时分别缩小了655元和405元。
截至2011年4月18日328级棉花价格19565元/吨,较今年最高价下跌2%左右。虽然跌幅不大,但市场下行的现状及预期导致下单谨慎,单批次量减小,交货期缩短,以及观望情绪加大,从这一角度看,棉价的下跌抑制了一部分中长期需求的释放。
缩小内外棉价差乃当务之急
从长远角度看,作为国内民生和支柱产业的纺织业始终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大容量市场中,人们对于穿衣的刚性需求将永远存在,这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纺织行业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市场对于纺织品需求的恢复及增长是迟早的。
然而,用棉成本高于国际市场却是长期困扰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问题,尤其是近多半年以来在其他各项成本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已经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下滑。当前,国内企业无法使用到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相当的棉花,已经输在了国际竞争中的起跑线上。当务之急,尽快缩小内外棉价差,让国内棉纺企业能够用到物美价廉的棉花,才是抚平我国棉纺织行业“内伤”,唤醒棉纺织市场最直接且有效的手段。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