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组采访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的宜州市桑枝食用菌领路人——广西宜州市宜源桑杆菌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韦孟娥,拍摄时长30分钟的电视专题片,讲述“食用菌种植大王”韦孟娥的创业历程。
宜州市桑枝食用菌产业已引起外界高度关注,谁也不曾想到,桑枝食用菌产业在宜州由最初的“丑小鸭”变成现在的“白天鹅”。产品远销福建、深圳、广东、香港等地,且供不应求。
取之不尽的桑枝给宜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宜州是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县(市),2012年全市桑园面积达30.5万亩,年产桑枝达30万吨以上。但是长期以来,农民把桑枝当柴火或者垃圾,堆放田间地头,导致桑园病虫害频发。“早些年我下村做蚕茧生意,看到农民丢在田头地尾的桑枝,觉得实在浪费,就想着怎么充分利用。”目睹“无用桑枝”,韦孟娥萌生了发展桑枝食用菌的想法。
近年来,宜州市依托丰富的桑枝资源,延长桑蚕产业链,积极培育桑枝食用菌新兴产业。引导经济能人发展桑枝食用菌,既做到桑枝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打造现代循环农业,让企业、群众在实施这一产业过程中充实了“钱袋”。2011年,宜州市生产桑枝菌棒达6016万棒,产菇总量1505.6万公斤,产值达1.5亿元,利用桑枝6.25万吨,占全市桑枝总量的25%。2012年新增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10个,截至4月底,全市生产桑枝食用菌菌棒2900万棒,完成全年任务的56.6%。
政府引导扶持,竭尽所能服务企业。宜州通过招商引资和整合资源的方式,先后建成了宜源、天成、六坡、洛西、合寨和黄龙等6家规模以上食用菌企业;在庆远、洛东、洛西、屏南等10个乡镇建成30个大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思路,出台系列帮扶政策,对桑枝食用菌生产企业和菇农,按生产规模在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支持或优惠;提供信息、科技、资金、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服务保障,使一大批食用菌企业纷纷投产,产生效益;加强金融、经贸、土地、水电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企业不断壮大;聘请福建的老菇农来示范、指导,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技术问题;鼓励从业人员外出考察及办班指导双管齐下,培训食用菌从业人员。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