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粮食种植成本及收益状况。在射阳,与棉花同在秋季收获的粮食主要是水稻,品种又以粳稻为主。2012年种植面积达到96.4万亩,是棉花的4.15倍,其中粳稻占96%。
1、收入状况。根据各镇区统计汇总,水稻平均亩产643公斤,同比增产9公斤,增幅1.42%。粮农交售折标均价每公斤2.8元,较上年下降0.1元,减幅3.45%,直接收入为1800.4元。加上国家的各种补贴86.7元,其中种粮直补每亩20元、水稻良种补贴15元、生产资料综合补贴51.7元(全年103.4元,同比又增加了21.9元,现按麦稻各半计入),总收入1887.1元,同比减收68元,减幅3.48%。
2、成本构成。根据县棉花协会粮食生产成本调查,全县水稻种植亩平总成本987.9元,同比增加75.8元,增幅8.31%。其中固定成本45元;物化成本457元,包括种子45元、肥料199.5元、农药102.5元、打水110元;机械作业230元,含耕耙费用60元、栽插工资60元、收割等110元;自投工日主要是施肥、治虫及常规管理用工和收割、整晒、交售等过程中的一些辅助性用工。粮农自述,种一亩水稻,把除机牛作业费外所有投工加起来有6个工日就足矣,按照全县自投工日单价42.15元计算,人工费用只要252.9元。
3、收益分析。总收入减去总成本,纯收益达到899.2元,含自投工在内的收益1152.1元,同比分别减少143.8元和103.9元,减幅13.79%和8.27%。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水稻的收购的价格同比下降了0.1元,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基本吻合。二是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与前茬的分配比例由上年的70%调整为50%。
五、棉粮收益比较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1、收益比较。2012年棉、粮收益同比反差明显,棉花增长,粮食下降,但互比植棉收益仍低于粮食。种植水稻的纯收益要高于棉花537.45元。虽然含自投工在内的收益,植棉的又要高于种粮200.18元。但棉农反映,这仅仅是自己获取了一点植棉的劳动报酬而已,而种植水稻的农户,闲下来都可以外出打工,赚取更多的劳务收入,即使在本地找工做,工价至少是自投工日的两倍,而且工完帐清无风险,将进一步提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植棉意向。1月上中旬,射阳县棉花协会对全县2013年棉农的植棉意向再次作了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大多数棉农2012年的植棉收入比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增,但纯收益仍然较低,加上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生产成本持续走高、植棉劳动报酬偏低等多方面的原因,棉农植棉的信心依然不是很足,意向种植面积仍将有一定幅度的缩减。在接收调查的120个植棉户中,有57.5%的植棉户今年的棉花种植面积基本稳定或略有增加;42.5%的户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或转向其它种植,累计减幅达到11.12%。据此推测,2013年全县的棉花种植面积在21万亩左右,虽比上年又减少了2万多亩,但减幅已明显缩小。据棉农反映,这仅是目前的意向,以后还会随着国家政策和棉花市场走势作适当调整。
3、对稳定棉花种植的建议。稳定棉花种植关键在于能稳定提高棉农的植棉收益,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都能继续予以关注。一是加大对棉区农田基本建设投入,逐步建立起一批涝能排、旱能灌的高产稳产的优质棉基地。二是加大植棉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不断创新植棉模式,提高棉花的单产水平。三是提高棉花的良种补贴标准,增加棉花的种植补贴和生产资料的综合补贴。四是稳定提高棉花的收储价格,使之能与粮食一样,年年有递增,并能在棉花备播前予以公布。五是继续扶持棉纺企业的发展,比照国际棉价的序时差额,出台财政补贴和配额挂钩政策,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提增使用国产棉的积极性,保持国内棉花市场的平稳运行,以更好地稳定棉花种植。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