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却足以让行业内的某些事发生巨大改变,棉花新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让棉花的等级评定变得更实用;“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专项实施方案”的推动,让纺织化纤强国战略更近一步。一年的时间,说短不短,但影响行业发展的某些因素仍然没能得到解决,纺织原料特别是棉花难以调和的供求矛盾依然存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有纺织企业面对困境的坚守,有行业协会推动转型升级的不懈努力,而所有这一切,都记录在一篇篇新闻报道中。时值年末,我们梳理了纤维原料行业8个新闻事件,只因为这一件件事,印出了2013年行业发展最清晰的足迹。
“纤动世界 美丽中国”主题活动——原料时尚
新闻事件:2013年3月27~29日,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主办的“纤动世界 美丽中国”主题活动成为2013年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中最靓丽的风景。2013/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展示、化纤再生与循环经济体验馆、新一代聚酯(仿棉)纤维展示、新一代仿真(功能性)纤维展示以及盛虹杯中国纤维创意空间作品联展主题系列活动全面而艺术地展现了纺织源头的时尚。
业内观点:“通过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研究和发布,将国内也是国际领先的化纤产品传递给下游制造企业,介绍给终端消费者。这样可以帮助纺织产业链向新产品开发、创新拉动需求的转变,促进价值链的整体提升,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增加纤维品牌对化纤产业的贡献率。”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
编辑点评:服装、面料流行趋势发布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此次的“纤动世界 美丽中国”主题活动却让业内人士恍然发现,原来纤维也能与时尚挂钩。其实,把纤维冠以“时尚”概念并不是从这个活动开始的,“的确良”、“莱卡”、“莫代尔”等这些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名词,就是时尚纤维的代表。人们从一件服装的原料上轻易地叫出它们的名字,也许,这个就是最初的纤维时尚,而“纤动世界 美丽中国”活动的举办,无疑是把人们对于纤维原料的认识更加具体化,同时也可以帮助下游企业更准确地把握面料在功能、外观、服用性能上的流行趋势。
进口棉纱量不断增长——大势所趋
新闻事件:2012年,我国棉纱进口量激增,今年尽管进口纱与国产纱价差缩小,但进口纱热度仍然不减。据海关统计,2013年1~10月,全国棉纱线进口总量达175.1万吨,同比增长44.2%,占全国纺织服装进口总量的26.8%;进口金额57.1亿美元,同比增长43.6%;进口平均单价为3.26美元/公斤,同比下降0.4%。
业内观点:进口纱增长虽对部分国内企业带来冲击,但从全球视角来说,已成大势所趋。尽管有少数企业希望国家出台政策限制纱线进口,但业内人士清醒认识到,进口纱是国内纺织业结构性调整的需要,同时进口纱入境加速了产业淘汰升级的进程。全球化配置资源,提升产业链价值,实现多方合作共赢才是出路。——2013进口纱线论坛
编辑点评:进口纱线不断增长,可以说是我国淘汰落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但同时也是在国内外棉价差高企的状况下,国内企业为降低成本另辟的蹊径。国外特别是像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棉花价格、人工成本等都远低于我国,从这些国家进口一吨棉纱甚至比国内的一吨棉花还要便宜,这样看来,进口棉纱量的大量增长就不足为奇了。
棉花收储、放储政策——偏离主旨
新闻事件:9月9日,国家发改委向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发出《关于启动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收储预案规定,决定从9月9日开始,启动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
11月27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发布公告,从11月28日起正式开始储备棉出库销售。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储备棉竞卖交易系统公开竞卖方式投放储备棉。
业内观点:“国家统一收储,统一抛储,制定统一棉花价格,这样就把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给割裂开了,使得两个市场的价格起点不一样。对纺织企业来讲,棉花收储的结果是把国内棉价托高,但这种价格纺织企业根本无法承受,只能是有价无市。由于目前国内的棉花价格远远高于国际棉价,给本就艰难维持的国内纺织企业,特别是外向型纺织企业带来致命的压力。”——山东德源纱厂张静
编辑点评:国家制定棉花收储政策,本意是想保护棉农利益,稳定棉花市场,但却不料,事情的发展偏离了最初的本意。国家花费千亿元资金收储保护棉农,结果却是棉农因植棉利润微薄而意在转向其他农作物种植,用棉企业连连叫苦,无论是棉农、棉花加工企业还是纺织用棉企业,似乎都认为棉花收放储政策是不合理的,让本是好意的棉花收放储政策变成了“里外不是人”。可喜的是,目前行业各方均传出消息,2014年国家将不再实施棉花收储政策,对于呼声高涨的棉花直补,也将在新疆开始试点。
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专项实施方案——承载梦想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