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推出的岗位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机电专业,九成以上是技术工岗位,技术工岗位虽然月薪高的能在5000元以上,但还是令大多数农民工望而却步。
“招工不理想啊,一个上午来报名的人很少”,一家企业招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是生产汽车零部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尽管一些岗位开出的薪酬高达4000—5000元,但还是很难招到合适的高技能人才。”
用人单位对技能的要求高、用工需求量大,而具备相应技能的应聘者少。在近期桂林市陆续开展的一批招聘活动中,用工的结构性矛盾成了供求两头都尴尬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企业为了解决招工难的问题,纷纷打出了亲情牌,或提高工资,或提高福利待遇,以留住外来务工人员。有的用工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一线操作工,如机械加工、电工、机电等工种采取底薪+提成的形式给付工资,与平常比涨幅达10%左右。
破解招工找工“两难”矛盾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企业“招工难”直接原因是劳动力价格偏低。从进入市场招聘单位工资水平来看,桂林市一般员工月均工资在1500—2000元之间,需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术后才能达到2000元以上,员工工资水平偏低。企业薪酬过低自然吸引不了求职者,同时也造成了本地劳动力的外流。这位人士表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劳动力价格总体上涨是大的趋势,但具体到不同的职业和岗位,薪酬水平则将出现分化,也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作为企业和求职者都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进行必要的调整。
关于求职者“找工难”,作为桂林市人社系统特聘的就业指导专家王冰认为,企业要留住人才,就要让员工有事干有钱赚、能成长有发展。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等求职人员,在应聘求职时不光看重薪酬,还要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更多关注企业的发展潜力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位分管领导表示,要破解招工找工“两难”,作为人才服务部门不仅要集中力量多举措搭建用工找工平台,还要为职场各方做好服务,提升求职者劳动技能和素质。近期,桂林市有关方面已陆续开展30多场招聘会,把触角延伸到县区和乡镇、村屯,让广大求职者广泛获得各类求职信息,目前已在七星、象山区开展招工用工信息全覆盖活动,让更多的求职者找到与之匹配的工作岗位。同时,应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稳定高收入劳动者来提升就业质量,用工企业还应通过“机制励人、文化凝人”留住人才。要营造大学生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联合企业做好吸纳、稳定、培养和使用毕业生工作,把民生工作落到实处。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