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思南古老蚕业乘上现代科技快车

来源: 发布时间:2003年10月16日

  蚕房内满地是贪婪吃着桑叶蠕动的白胖蚕儿,几条用稻草串扎起的草笼簇具,平铺在地上,一些早熟的蚕儿已开始钻草上簇,欢快地吐丝作茧……。“科学的东西就是实在,不信不行!以前要用手将熟蚕一条一条捉上簇具,既费劳力又易害蚕病,如今用省力化自动上簇的方法喂蚕,方便多了。”憧憬着丰收的景象,贵州思南县胡家湾民族乡光明村养蚕大户杨伟轻松自得地介绍道。   胡家湾民族乡是省级一类贫困乡镇,种植结构传统、单一。2000年,县蚕业局首次在该乡推广栽桑养蚕技术,发展了近千亩桑园,319户养蚕农户。2001年,又将引进的省力化自动上簇技术和地蚕育技术在光明村逐步示范推广。   “这自动化上簇和地蚕育技术刚在我们村推广的时候,老实说,是信不过。你想,一直习惯用蚕簸养蚕,新技术却把蚕放在地上喂,还让它自动钻上草笼簇具作茧。但经过县蚕业局的技术员手把手地传授,又让几家大户先作示范,嘿!效益出来了,单张蚕种增产了5公斤,每人由以前喂一张蚕种的效率发展到同时喂3张蚕种,而且蚕病少了。”同是养蚕大户,杨伟的哥杨通平向笔者摆谈起了“科普经”,今年杨通平二季蚕茧下来,已获了4000多元收入,兄弟杨伟凭着24亩桑园,每季十多张蚕种,预计中的1.5万元收入将稳稳当当进账,而光明村今年蚕茧的纯收入将在12万元左右,106家养蚕户户均收入近4000元左右。   这是该县蚕业部门着力推广科技兴蚕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该县从明代起就开始栽桑养蚕,上世纪80年代蚕业曾一直位居全省之首,历经上世纪90年代蚕桑市场的潮起潮落。新世纪初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重铸蚕业辉煌,大力在全县6个宜桑乡镇实施“万苗栽桑,千亩育苗”工程。然而传统养蚕技术加上大量劳力外流,栽桑养蚕效益下降,成为制约该县蚕业向规模化发展的“瓶颈”。2001年该县蚕业局主动出击,引进了省蚕科所省力化养蚕新技术,该局蚕业技术人员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创新出了多项符合本地实际的养蚕新技术,要条件好的乡镇示范推广,仅一季蚕茧下来,广大蚕农就普遍接受了这种能带来实在效益的养蚕科学方法,省力化养蚕新技术已在全县得到推广运用,并凸现出勃勃生机。据统计,今年才二季蚕茧收购时间,该县已入库蚕茧231担,占年度计划任务的58.37%。

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

'

1  
阅读数量(38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