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同心县绒毛产业建立信誉品牌意识求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03年02月20日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绒毛产业多年来一直是该县的支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绒毛产业的起起落落,留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同心县绒毛产业始于1982年。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靠着西北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抢抓机遇的意识,同心人把绒毛生意做了起来,被誉为当时国内绒毛产业的“半壁江山”。1988年,同心县的绒毛产业步入鼎盛阶段,全县参与绒毛经营的多达1万余人,绒毛吞吐量高达2000余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绒毛集散地。绒毛产业上缴税金百万元以上,靠此项产业完成县财政50%以上的收入。经营者喜上眉梢,管理部门信心百倍。也就在这一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同心县确定为自治区第一个商品流通试验区,给予优惠政策,进一步扶持基础较好的绒毛产业。就在同心人为绒毛产业的红火局面欣喜不已时,却不知道危险业已降临。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经营者掺杂使假、知假卖假,使同心县绒毛产品在市场上的信誉度大打折扣。当同心人发觉客商稀少、势头不妙意欲改弦易辙时,市场已不给其机会。同心绒毛业就像大海汹涌波涛上的一叶扁舟,陷入苦苦的挣扎之中。至1997年,绒毛产业上缴税金仅为11万元,相当于最高年份的6.3%,90 %以上的绒毛经营户严重亏损,欲哭无泪。教训在哪里?如果用“赔钱买教训”来形容同心绒毛产业的话,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了,它对同心绒毛业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痛定思痛,究其原因,同心县没有营造好绒毛产业的软硬环境,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经营者缺乏绒毛市场的信誉和品牌意识。县政府的一位负责同志说,在绒毛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对外来客商不仅没有优惠,反而出现一些不良现象造成市场环境恶化。一些经营者认为,同心绒毛市场建设初期,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组织,使全县1万多名羊绒收购和流通大军始终处于无序的自由贸易状态。再加上贷款难的问题,使绒毛加工企业迟迟发展不起来。重振雄风待何时,面对绒毛产业的萎靡不振,同心县心有不甘。1999年,在对国际国内绒毛市场重新研究后,同心人开始了第三次重振同心绒毛业的行动。县里制定优惠政策并注入了8000万元资金给予扶持。到2002年,同心县的绒毛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8家,周转资金5亿元。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的企业1家,产值1000万元至3000万元的企业1 1家。绒毛协会有会员400多人,全县参与绒毛经营的人员过万人,年购销羊绒5000吨,年实现利税1.2亿元,绒毛业对县财政的贡献提高到1/3,初步形成以羊绒协会为纽带,以生海、润特、德海、双维等绒毛公司为龙头,辐射千家万户的绒毛营销、加工体系。 '

1  
阅读数量(417)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