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人物专访 >正文

“走进朱裕伦”系列报道(八):博弈 生命的本色

来源: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他是香港典型的第二代——小时候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毕业于香港大学,由讲台到展台。1978年与另外4个合伙人创办自己的公司,先是为国内公司翻译外国公司目录,后创办自己的刊物《科技汇报》,转而代理国内国外广告。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内办展览,发展到今天,旗下已有20几个知名展览会……想必看到这里,无论是香港还是大陆的业内人士都不会陌生,他就是香港雅式集团的董事长、香港展览业会议业协会主席朱裕伦。

  作为2007年上海纺织工业博览会的海外招展公司,在开展之前——记者与这位香港会展界的风云人物,用他的话说,随意聊聊。

  艰苦岁月,在以后更多的日子里,他选择了丰盈的追求……

  朱裕伦是香港典型的第二代。他的父亲是浙江无锡人,祖辈都是种田人。家境本来就不好,偏偏雪上加霜,在父亲7岁那年他的祖父就去世了。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父亲为了生计,十几岁时就只身来到上海做铸造学徒工,吃了不少苦。1942年,朱裕伦的父亲来到了香港继续做铸造工,后与祖籍广东顺德的母亲相识并结婚,1950年他们的长子朱裕伦出生。

  生活虽艰苦,但他的父母亲还是尽自己所能为5个孩子创造快乐的成长环境。“小时候我们一家都是住在简陋的房子里,虽然很艰苦,但我们并不觉得。我们无拘无束地在山里面放风筝、在小河里抓鱼,过得自由自在、快快乐乐。”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时光。从小就懂事的他虽顽皮但很聪明,知道努力,1970年朱裕伦考上了令人羡慕的香港大学,成为一名理工科学生。大学期间他是靠着奖学金、贷款和为中学生做家教读完大学课程的。

  当时的香港大学与内地联系很紧密,每年都派学生到大陆“参观学习”,被他们称之为“认中观社”(即认识中国,观察社会)。他也和他的同学们一样积极地投入到这场“学生运动”中。1972年,朱裕伦作为理工学院的学生会会长组织学生到等内地参观学习,“当时我们去了很多地方,上海、南京、苏州等地都到过,并接触了很多大陆的相关信息。”他如数家珍地列举出当时自己所看到的,如《老三篇》、还有革命样板戏《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连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专政理论他们也没放过。受这些思想的熏陶,1973年大学毕业时,以致影响到他的择业方向——到学校里当老师,以自己的思想去改造和培养下一代。

  5万港币起家,一间30平米的办公室里,5个为理想而奋斗的年轻人……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对朱裕伦和他的同学们是一种冲击。再加上此时他嗓子发炎,在课堂上讲课很吃力,于是在教书4年后的朱裕伦离开了他挚爱的讲台。

  1978年1月1日,他和其他4个伙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雅式业务促进中心。提起创办雅式的初衷,朱裕论先生坦言:“那时我们5个人一无资金,二无背景,三无关系,当时我们就是想为大陆和外商做一些实事。”就这样,5万港币筹建起来,在一间30平米的办公室里,5个为理想而奋斗的年轻人开始大干起来。

  “起初我们主要给外商翻译一些目录,为一些录像、幻灯片配音,并给香港的一些媒体拉广告。我们不要固定的代理费,只拿提成。”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一向非常关注大陆的朱裕伦敏锐地觉察到,国内改革开放后,中国将迎来经济大发展时期,他们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国内。天道酬勤,1979年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在《天津日报》上看到了一个牙膏广告,这可是当时内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广告。朱裕伦与伙伴们立即赶往内地。“当时我们也只是有个朦胧的想法,能不能代理内地的广告呢?”他们与《上海文汇报》等内地媒体签订了非独家代理外商的广告合同,并在《香港文汇报》上刊登了《上海文汇报》征收外商广告的消息,这一举动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惊动了美国《华尔街日报》当时的副总编辑,他看到消息后表示要成为《上海文汇报》的外商广告的全球分代理。

  雅式成立时,适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外商与大陆都有急于了解对方的迫切心情。当时的朱裕伦,经常来往于祖国大陆、香港与世界之间,受过良好教育的他,在大学期间,作为校学生会主席曾多次率领团队来祖国大陆。当时,一直受西式教育的他,还不能完全理解祖国的贫困和落后。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露端倪,中国频繁地出现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使他感到中国改革已势不可挡。作为一个关注祖国命运的年轻人,他要踏上祖国这列改革的快车。朱裕伦和他的伙伴们看好这一千载难逢机会,创办了香港第一本工业杂志——《科技汇报》。杂志主要是介绍国外的先进技术并给国内的工商界免费阅读,杂志主要靠刊登外商的广告为收入来源。杂志的刊发受到各行的广泛欢迎,旋即《华尔街日报》成为《科技汇报》的广告代理,并委托雅式为该报的中国区广告代理。双方合作很顺利,1980年,雅式在《华尔街日报》组织了3个中国产品专集,介绍中国企业,反响强烈,收到2000多家美国进口代理商的反馈,《华尔街日报》还专门为专集的出版组织了庆祝活动。

  创业如行路,创业无坦途。如果他……

  大学时起就一直关注内地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朱裕伦认为,改革开放初期,内地的技术人员出国机会不多,要了解国外情况,展览是最好的办法,通过展览,用户可以一次接触到大量的国外设备供应商。“我当时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有没有市场;二是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自身的优势在哪。当时内地的展览多是政府主办的,还没有商业展览,市场这块可做的很多,我们这几年一直跑内地市场,对国内的情况也很了解。因此我们很有信心做好这件事。”

  1980年,雅式在广州举办了机床展,主要是进行展览宣传和展台布置工作。1981年和香港的《文汇报》在广州共同举办了包装展,有了媒体的牵线搭桥,展览会办得很成功。当时,中国内地对展览业发展的前景认识还不统一,对办展会的支持力度也不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商业展览开始在内地市场上登陆。

  “当时的机会是很多的,但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朱裕伦这样感叹道。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让更多的外商了解内地的改革开放情况,1984年和1986年雅式分别出版了两本英文版的《中国贸易手册》,主要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外贸体系以及教外商如何在中国做生意。为了宣传自己的书,更为了让外商对到中国做贸易有信心,朱裕伦曾用47天在欧美各地奔波。“我记得当时我用6天时间跑了北欧4个国家。每天的行程都是一样的,下午到目的地,先是睡觉恢复体力,睡到凌晨两三点,爬起来吃点东西再接着睡。第二天一早9点钟赶到当地的外贸促进部门给商家作报告,主要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然后介绍雅式在国内举办的各种展览,再推销我们的《中国贸易手册》。”正是以这种执著劲儿,朱裕伦和他的雅式集团赢得了外商的信任。提及这段创业的甘苦,朱裕伦一如讲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用他的话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与各种压力对抗的过程,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压力总是以不同的方式穿梭在我们的生活空隙中,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让我们更多地发现潜在的自己。

  1985年雅式集团在上海举办了纺织工业展,1986年在北京举办了汽车展,同时在上海和北京还分别成立了办事处,发展到现在,雅式集团每年要在中国内地、香港,越南等地举办20多个展览会,内容覆盖纺织、塑料橡胶、能源、资讯科技、汽车、旅游、建筑建材、电讯、印刷与包装、食品包装技术、木工机械及家具等多种行业,成为亚太地区知名的展览会主办商。

  在佛学词汇中,有一个词汇叫“悟”。于是他……

  从开始做展览业的那天起,朱裕伦就给自己订了标准——做事就要做到最好。他认为,把事情做好一是诚心,二是认真。朱裕伦说要把一个展览做好必须坚持产业加市场的原则,展览所涉及的产业都应是优势产业,而举办地及周边地区要有强大的市场需求,能吸引大量参展商和买家。他认为,办展览要抓住三个方面:买家、卖家和展览公司。展览公司是联系买家和卖家的纽带,任何一个成功的展览对买家和卖家都要有利,一个展览对买家没有吸引力就会失败。 “展览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依靠天时、地利、人和是组织好买家的重要因素。天时就是你的展览要靠近邻近地区的大型同类展会;地利就是展会所在地要接近主要买家集中的城市,或与产品加工厂较近,住宿、交通条件便利;人和就是雅式公司网络遍及世界各地,有利于组织买家。这都保证了我们把展览做到最好。” 展览商就是要利用好天时、地利促成人和,让买家卖家都有利。

1  
阅读数量(14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人物专访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