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人物专访 >正文

纺织创伟业 奋进铸辉煌——王根源与山东德棉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山东德棉已经连续19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熟悉德棉的人都知道,80年代初期,他们还是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自1984年以来,他们不但扭亏为盈,而且成为全国纺织行业一面不倒的旗帜。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用德棉员工的话说:德棉之所以永保″常青″本色,关键是有一位敢于创新、精于管理、善于经营的好带头人——王根源。人们不禁要问:王根源是用什么办法创造这一奇迹的?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持之以恒抓管理

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德棉这座″大厦″之所以坚如磐石,正是得力于科学、严格的管理。王根源说: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好一时,却不能长治久安。基于这种认识,王根源自1984年担任德州棉纺织厂德棉前身厂长以来,把从严治厂当成治厂之本,始终狠抓管理不放松,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特色。
他首先从规章制度入手,制定了厂规厂纪,劳动法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等300多种、1000多项规章制度,为治厂提供了依据,同时还组建起了上百人的专兼职检查队伍,具体负责监督、考核制度的落实。形成了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理网络,大到生产运行的各个环节,小到家属区楼道、职工食堂卫生,甚至自行车存放是否定位都有人管。严格、规范、科学化的管理,为企业的发展充入了后劲。
王根源不断丰富管理内涵。他说:纺织属于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产业,如果不严格管理,如果不群策群力,挖潜增效,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他常常告戒下属:企业管理的潜力,就像毛巾里的水,只要下力去拧,流淌出来的全都是效益。
劳动用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部颁标准,德棉现有生产规模用工应在两万人左右,而他们实际只有一万五千人,仅节省用工费一项每年就超过千万元。部颁一档水平每吨纱用棉量为1080公斤,他们则长期保持在1040公斤,按其棉纱年产量1.8万吨计算,年节约原棉700多吨,折合费用800多万元。
由浅而深,由表及里,使企业管理不断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并成为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行动,是德棉管理的一大特色。早在1986年,王根源就采用了国家1989年的质量标准。当这一标准正式推行后,众多企业因产品达不到出口要求不得不放弃订单时,德棉却因率先执行新标准而始终保持了出口商检合格率在98%以上,不仅巩固了原有的外销渠道,而且争取到更多的用户。这一年,他们的外贸交货值达到1700多万元,跨入了全国纺织系统出口创汇百强行列。

追求卓越敢创新

  追求卓越、不断创新,既是王根源的性格,也是德棉决胜市场的另一″法宝″。在德棉的发展过程中,王根源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他坦言,我是没有思想框框的人,只要是好的观念、新的思想,我不怕学,同时也鼓励员工表达创新意见。他还说:守旧只能维持今天,创新才有明天。当今已是信息时代,我不能让德棉停留在过去的历史上裹足不前。基于此,他带领职工不断地对制度、管理、质量、营销等进行一系列的创新。
 王根源认为:企业要跟上市场潮流,必须拥有新的一流的生产设备。对技术改造和设备投资,王根源最舍得花大钱。自84年以来,他一直把引进先进设备放在企业的重要位置上。近20年来,光是用于生产设备的总投资累计已超过16亿元。为了对企业负责,为了不盲目投资,王根源在技术投资中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促进产品升级为目的,科学确定技改投向和数量,量力而行,滚动发展。
德棉近20年最大的变化当属生产规模与装备水平:1984年只有5万枚纱锭,1908台有梭织机,固定资产仅为2200万元,工艺落后,设备老化,只能生产中低档纯棉纱和粗支布;到2003年不仅拥有棉纺纱锭27.5万枚,气流纺5000头,织机2605台,其中引进无梭织机907台,印染生产线8条,针织主辅机889台套,固定资产20亿元,具备了生产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种纱、线、坯布、针织品、服装和床上用品的能力。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谁都不会否认,德棉的技改成功,就在于王根源的正确决策和不断创新。
  王根源说:一个企业不是在窝里斗中成长起来的,而是在参与广阔的世界竞争中走向成熟。他以″市场导向″和″效益原则″为主线,大力调整集团内部产品结构,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大市场,确立了″适应变化抓载体,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构建现代营销体系和营销网络;东方不亮西方亮,陆路不通走水路;优质服务创品牌,强化用户第一″等全新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而且冲出了国门,扩大了非洲市场,打开了韩国市场,挤进了欧美市场,″德棉纱″成为世界知名优质品牌,出现了交易会上外商四处找德棉的动人景象,这都依赖于以最大限度发挥企业优势为目的的产品结构大调整……

组建集团准决策

  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德棉之所以能多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关键在于王根源和他的同事们具有科学的预见和明智的决策。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形式的不断变化,王根源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仅靠原来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已显得势单力薄,只有发挥群体优势,实现规模经营,才能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基于抗击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思路,王根源以新一代企业家的睿智做出正确决策:实行资产重组,组建德棉集团。1997年8月,以德州股份为龙头,与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德州雅德联针织有限公司、德州印染有限公司四家联合组建成了山东省最大的国有纺织企业集团——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这一动作,为企业盘活资金,顺利实现产品结构调整,解决富余职工,指明企业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他们又采取重组、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大力实施低成本扩张。他们以″德棉″这个无形资产为条件,成功地控股原栖霞棉纺织厂,组建了山东德棉集团栖霞纺织有限公司,使停产近两年的原栖霞棉纺织厂恢复了生产,不仅盘活了7200万元闲置资产,让170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上岗,被当地领导誉为“长袖善舞”。随后,他们又通过租赁、兼并等方式,在德州市夏津县整合夏津棉纺织厂,组建了山东德棉集团恒华纺织有限公司。
 自1985年以来,王根源和全体德棉人就开始书写辉煌:先后荣获全国50家标准化管理示范企业、山东省现场管理样板企业、山东省管理示范企业、山东省优秀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企业形象AAA级单位、中国企业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王根源本人也先后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企业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纺织系统双文明建设积极分子、中国优秀企业家等光荣称号,他还是第七届、八届全国人代大代表,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面对经济一体化,王根源及其一班人已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勾画出了宏伟蓝图,用3-5年的时间,将德棉集团建设成以纺织、印染、针织、服装加工为主体,集科工贸于一体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王根源又在奋斗。


1  
阅读数量(83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人物专访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