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原料专区 >正文

中国棉花供需不平衡代表库存水平?

来源: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26日

  解释:

  数学符号表示的意义C--消费Q--生产ε--测量误差M--进口E--出口S--年末库存δ--长期库存变化△C--消费变化△S--年末库存的变化θ--年末库存占棉花消费量的比例C>Q--过量需求CE--净进口额M

  为了便于后文的论证,我先向大家提出一种国际通用的棉花贸易理论模型:C(消费)-Q(生产)=M(进口)-E(出口),等号左边表示国内供需关系,右边表示棉花贸易。当C>Q时表现为过量需求,反之表现为过量供给;M>E时为净进口额,反之为净出口额。

  在短期内,贸易和国内供需之间一般不会出现严格的相等。对公司而言,在每年年末保留一些未使用的棉花存货(S)将会更有效率,而且,由于经济条件不断变化,存货的最佳数量会随之改变,年末库存就有一定的波动(△S)。此外,还应该对误差(ε)有个合理的预期。因此,贸易和国内供需之间的短期关系将是:C-Q+△S+ε=M-E。

  当然,我们也可以得出贸易和国内供需之间的长期关系:C-Q+(δ+ε)=M-E,其中δ(长期库存变化)是多年△S的反应。假定存货水平基本由棉花消费决定,则可以假设长期库存水平是消费量的某一比例。如果每年库存所占棉花消费量的比例为θ,就可得出长期库存水平和棉花消费量的函数关系δ=f(△C,θ)。

  如果我们假定中国的θ等于两个月的棉花消费量(这是对在7月31日结束的营销年度的一个保守估计),并且ε=0,那么在2000~2006年间,理论上δ=100万吨,即净进口额比过量需求多大约100万吨。但是,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恰恰相反:过量需求比净进口额多420万吨。假定δ=100万吨不变,那么测量误差ε可能达到了- 530万吨。

  中国在2000年之前大大提高了棉花的库存,这是有据可查的。但证据也显示,这些历史库存不能说明20 00年~2006年间发生的所有不平衡。

  对于目前的不平衡代表着库存的一种长期调整假设,有一个支持性的证据,就是对中国过量需求和贸易净值的长期趋势的统计分析,它证实了1990年~2006年的过量需求和净进口额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均衡的关系,这种动态的关系是符合经济理论的。也就是说,是过量需求,而不是其他原因,导致了净进口额的变动,这意味着中国的棉花贸易是由其过量需求的波动来驱动的。

  前几十年统计学上的检验数据也表现出了类似的结果。20世纪60~ 70年代,棉花的过量需求与净进口额是保持同一水平的,而且也满足条件C-Q+δ=M-E,只有很小的误差。

  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棉花需求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所以在每一个10年期间,δ>0。在60年代,中国棉花过量需求为675万吨,测量误差为7万吨,误差只占棉花消费量的1%。在70年代,过量需求为3190万吨,测量误差为-314000吨,占消费量的-1%。

  在80年代,尽管供需和贸易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棉花的过量需求与净进口额之间基本上还是保持着这种整体关系。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开始成为了原棉的净出口者,而且经历了过量的供给,即过量需求为-871万吨。测量误差的估计量虽然上升到了30.4万吨,但仍然只占消费量的1%。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棉花的过量需求与净进口额之间的这种整体关系破裂了:中国成为了重要的棉花净进口者,但同时又经历着过量的国内供给。90年代的过量需求为-577万吨,测量误差为310万吨,占到了消费量的7%。


1  
阅读数量(599)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原料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