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原料专区 >正文

经纬股份有限公司与棉纺织企业面对面高端论坛

来源: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25日

  棉纺行业发展对设备有什么要求,国产纺机差距在哪里?纺织企业心目中的好设备应具备哪些特征?需要设备厂家提供怎样的服务?

  3月27—28日,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三届四次理事扩大会在山东邹平魏桥集团召开。参加会议的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几百家棉纺企业的代表,中国纺机行业的龙头企业——经纬股份也派出强势阵容出席此次会议,并于3月28日上午举行专场论坛,就棉纺织行业发展对纺机设备的需求、国内外纺机设备的主要差距及改进的方向与参会的棉纺织企业进行了面对面沟通与交流。

  纺机发展得益于客户压力

  座谈会开始,经纬股份总经理叶茂新首先介绍了前来参会的纺机企业代表,他们是:经纬股份副总经理蔺健旺、副总经理史建平,青岛宏大副总经理邵东明,沈阳宏大副总经理郑玉合,天津宏大总经理李向杰,榆次分公司总经理关学峰,常德纺机副总经理徐平。主要设备生产企业、主要领导几乎全部到场,目的就是面对面听取纺织企业的意见。

  叶茂新说,作为纺机供应商,多年来经纬股份得到了纺织企业的大力支持,棉纺织行业的骨干企业同时也是纺机厂的大用户。我们的很多纺机设备研制出厂的时候并不成熟,是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善,逐步提高的。因此,经纬的发展得益于客户对我们的高标准要求,得益于客户对我们的压力。感谢棉纺协会给我们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诚恳希望大家对纺机的发展,对经纬股份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纺织产业升级需要新型设备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棉纺协会会长徐文英在会上说,近年来棉纺织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纺纱规模从2000年的3400万锭发展到目前的8720万锭(不包括气流纺和喷气纺),纱线产量1740万吨。预计“十一五”期间,纱线产量将继续增长,年均固定资产的投入将达到20%以上。随着纺织产业升级速度的加快,对纺织机械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华茂集团董事长华冠雄谈到,了解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对纺机企业来说十分重要。现在纺织业发展到了转型期,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资本密集型,常规产品、粗放经营,低工资,低成本之路已经难以危机,取而代之的是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品牌经营。这样的变化必然反映到设备需求上。首先,高质量的产品需要高度稳定的设备;高效率的生产需要高速、高效、大卷装、大牵伸,又能减轻劳动强度的设备。继清钢联之后,粗细联、细络联是发展方向,细纱机不带自动络纱肯定时没有前景的。可喜的是,国产纺机在这方面已经在行动了。

  从原材料开始提升纺机制造水平

  徐文英充分肯定了经纬股份的工作。他说,国产纺机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目前清梳联设备已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粗纱机、细纱机也比较成熟(个别配套件除外),可以不进口了;精梳机进步明显,有的企业国产精梳与立达精梳并排安装,速度、质量相差不多,使用厂反应不错。

  然而国产纺机的差距也是不容忽视的。徐文英说,从众多棉纺企业的反应来看,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所用材料方面,国产纺机与进口纺机有比较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高速运转的情况下,机械的性能、误差比较明显,一些关键的部件(长轴、针布、齿轮)使用寿命明显不如进口。建议纺机厂进行专门的工艺研究,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一定要采用进口材料;二是在设备的稳定性方面尚需努力,提高安装和加工精度,以保证设备长时间连续运转不出故障;三是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提高纺机的智能化管理水平,为纺织厂提高质量,减少用工创造条件。

  华茂集团董事长华冠雄认为,纺机的创新必须与纺织技术和工艺紧密结合,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以国产清梳联为例,在研发初期遇到很多问题,在机械设计中对棉花的情况,纺纱工艺、质量的情况缺乏了解,设备到了纺织厂不适用。为解决这些问题,纺机厂的厂长吃住在华茂,连续几个月攻关,一个一个问题排查,最终取得突破,现在可以替代进口了。这说明技术和工艺紧密结合是纺机厂新的基础,需要从体制上和理念上真正解决好。

  诸多细节影响总体竞争力

  座谈会上,很多企业谈到虽然国产纺机进步很快,但与进口机相比总感到不尽如人意,有的设备大毛病没有了,但小缺点还很多。比如自动络筒机,国产与进口机相比表面上几乎没有区别,使用后才发现毛羽明显高于进口机,问题就在于国产机的光洁度不够,这不是什么解决不了的高科技问题,只要工作再认真一点,加工再精细一些,问题可能就解决了。又如细纱机,现在国产机已经不错了,但与进口相比,人家的每一颗螺丝都是平的,摸上去非常光洁;再如,国产机的零部件普遍来讲容易损坏,更新频率快,进口机虽然价格高,但结实、耐用,更换少-------历数这些缺点,几乎都是细节问题,但无数细节形成整体,直接影响了国产纺机的竞争力。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不可忽视!

  企业最关注的纱线质量问题

  福建嘉达公司副总经理张陈春这样评价了他们目前使用的国产设备:清梳联:国产设备基本满足要求,高速运转始与国外有差距;并条机:机械部分基本满足要求,自调匀整与国外有差距;粗纱机,基本满足要求,目前公司使用的都是国产设备;精梳机,国产设备有长足进步,高速运转状态下与进口机尚有差距;细纱机,机架质量好,牵伸部分尚有差距。紧密纺细纱机与立达的差距在接近,发展前景非常好;自动络筒,国内最好的当数青岛纺机,但开到1200转以上时,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

  张总说,当前纺织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质量问题是:棉结、牵伸稳定性、小疵点、毛羽以及如何实现高产、高效率等问题。他还建议纺机生产厂家特别关注“通道”上的问题,研究如何使整个前纺设备上不造成毛刺;同时还要关注皮棍、皮圈等清洁装置的选择,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部件直接影响着纱线质量的提高,对纺织厂来说至关重要。

  现有设备改造潜藏巨大商机

  四川南华集团钱绍华董事长说,纺机的创新不仅是新设备的开发,还要研究现有设备的改造和提升。比如,现在大家都认识到带自动络纱的细纱机性能优越,能有效地提高效率,减少用工。但从棉纺企业实际出发,大面积的更新设备是不现实的,考虑到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问题,迫切希望纺机厂能在现有的502、506细纱机上安装自动络纱装置。纺机厂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将是对中国纺织的产业升级的重要贡献,对纺机企业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异纤清除装置有待提高水平

  棉花“三丝”一直是困扰纺织企业的大问题,这几年不断有厂家推出异性纤维清除装置,但总体来看不尽如人意,各纺织厂仍需安排大量人力去挑拣“三丝”,增加成本。希望纺机厂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改进,第一步目标是经过仪器挑拣后,能满足中档纱的生产要求,生产高档纱再附之以人工把关。

  纺机竞争比技术也比服务

  座谈会上很多企业谈到,现在纺机市场争夺十分激烈,客观上为纺织厂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用户可以做到真正的“货比三家”:一个10万锭项目,往往会一半进口,一半国产;国内设备,也往往是经纬几万锭,马佐里几万锭,其他厂几万锭------走进企业的生产车间,同一机型国产机与进口机并排安装,A厂家生产的设备与B厂家生产的设备比肩而立,谁家的产品性能好,速度快,适应性强,稳定可靠,长期运转不出故障,一目了然。而一旦发现问题,谁家的服务好,解决问题快,用户心里都有一杆秤。而这些,又往往成为用户下一步选型的依据。

  很多纺织企业表示,他们希望得到专家型服务,希望与纺机厂加强沟通,交流信息,共同面对国际市场竞争。比如日本丰田公司的专家对对设备和工艺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们到世界各地搜集资料,能把比较前瞻性的问题告诉纺织企业,而国产纺机企业在这方面的差距就比较明显。

  参加座谈的纺织企业普遍感到进口纺机的售后服务比较到位,很多大的厂商都有定期回访制度。而一些国内企业出了问题,往往互相推诿,管机械的往电器上推,管电器的往机械上推,有的问题除非找领导才能解决。纺织企业提出,高水平的售后服务,不仅是高层领导的互访,更重要的是各个服务网点、办事处的具体工作人员服务要及时、到位。

  编后:

  经纬股份与棉纺织企业面对面高端论坛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

  首先我们看到,纺织机械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竞争近乎白热化。在纺机市场上不仅有国际纺机巨头以及实行本土化经营的外资企业,还有生机勃发的民营纺机企业。正像一些代表发言中所说的那样,现在用户可以做到真正的“货比三家”。要想在竞争中胜出,要想让用户选择你,靠的是“真刀真枪”的硬工夫。

  第二,竞争是残酷的,也是公平的,市场竞争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机。在这个“真刀真枪”竞技场上,即比技术也比服务。你的产品新,服务优,你就肯定能够胜出!“十一五”纺织工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对新型纺机需求继续增长的大背景将为纺织机械产业提升带来最好的市场机遇。

  第三,经纬股份与棉纺织企业面对面高端论坛的及时举办,说明做为纺机制造业龙头企业,肩负纺机和纺织产业升级的重任的经纬股份,看到了竞争的压力和市场的潜力,他们已经行动起来了!我们为他们的行动加油,叫好!

  最后,我们再次引用经纬股份总经理叶茂新的一句话:非常感谢,重在改进。对于棉纺企业的意见和需求我们将认真研究整改措施,确保满足棉纺用户需求。衷心希望经纬股份将客户的压力变成创新的动力,为国产纺机的提升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1  
阅读数量(2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原料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