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原料专区 >正文

江苏2006年蚕茧生产收购工作总结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15日

  据各市茧丝办统计,2006江苏投产桑田136万亩,全年养蚕318.97万张,生产蚕茧11.78万吨,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7.2%和17%。其中春蚕145.6万张,春茧产量5.9万吨,同比增产5%;夏秋蚕173.4万张,夏秋茧产量5.88万吨,同比增产32%。全省全年平均收购茧价1520元/50公斤,同比上升29.4%,全省蚕茧生产总值达到35.75亿元,同比增加12.25亿元,与去年相比蚕农增收总值增加了50%。今年江苏蚕茧生产收购的特点及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今年蚕茧生产收购有三个特点

  一是重点产区增长幅度大,全省蚕茧总量恢复性增长。今年南通、盐城两集中产区蚕桑生产进一步发展、生产比重进一步扩大。两市发种量同比增加了21.2万张,蚕茧产量分别增长了18.6%和20.5%,产茧量占到全省的64.5%。重点蚕区的增长,拉动了全省蚕茧生产总量增长,全省年产茧量恢复到“十五期间”最高年份2002年的水平。

  二是蚕茧生产事故损失少,单产和质量较上年明显提高。针对今年蚕茧生产的诸多不利因素,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加强了对生产的组织与服务工作。春季为克服严重缺种困难,大力组织外购、严格质量监督、强化协调与服务,保证了蚕种供应;秋季严密防控、强化指导,克服了环境污染问题,病虫害损失较去年明显减少,全年平均张种单产较去年提高近10%。

  三是蚕茧收购秩序基本平稳,收购价格再创历史新高。在茧丝高价位运行的拉动下,茧丝市场活跃,蚕茧价格不断攀高。各集中产区十分重视蚕茧收购工作,相关部门贯彻收购政策、协调价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茧丝龙头企业积极落实优质优价,积极引导收购市场,维护蚕茧收购秩序。全省蚕茧收购秩序基本稳定,蚕农茧款收入较大幅度增加,蚕桑收益增长显著,一些集中产区平均亩桑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取得明显的比较效益优势。

二、今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1、克服蚕种供应问题,确保平稳运行

  受自然灾害、生产条件、经济承受力等因素影响,2005年我省蚕种严重减产,2006年春蚕种供应缺口较大,直接关系到春季蚕桑生产安全、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省政府和各主产区人民政府对春季蚕种供应问题十分重视,省政府办公厅召开了春季蚕种供应问题协调会议,提出“严把外购蚕种质量,加强技术指导,维护蚕农利益和保持社会稳定”的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我委及时了解和反映有关情况,加强工作部署和督查,积极协调处理有关矛盾和问题。本着“信息公开的原则”,多次在有关文件和蚕种工作会议上通报情况,要求各地认真做好宣传、摸底调查和技术指导。省蚕种管理所在提前运作、积极组织有关市县外购外协蚕种的同时,加强了外购蚕种的质量监控、品种调配、技术培训。组织召开了调入蚕种适应性问题的专家审定;强化了调入蚕种的质量检验,加大了检验和淘汰力度;建立完善了蚕种质量事故鉴定机制和保障预案。一些外购蚕种量较大的县、市,如:海安、吴江等成立了专项工作班子,主管部门全力以赴,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积极组织调购蚕种,认真组织蚕种供应和生产技术指导,针对性地采取保障措施、对可能出现的矛盾积极协调,设法避免和化解,确保合格蚕种发放到蚕农。南通地区春季外购蚕种18.2万张,没有发生质量事故,春茧生产总量同比增长12%,蚕茧质量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盐城市以“抗风险、保增收”为目标,克服春季外购蚕种占到总饲养量三分之一的困难,全力做好技术培训,关键技术送到村传到户,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0万多份,有效保证了生产安全。今年春季全省从十二个省区共调入蚕种37万张,由于保障措施得力,饲养基本正常,没有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和社会问题,实现了全面增产增收。

2、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确保秋季增产

  秋季气候变化较大,不稳定因素较多,尤其是秋季农田施用农药频繁等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问题,是近年来造成秋蚕饲养困难,局部大面积中毒损失,秋茧减产,甚至绝收的主要原因。今年各主要蚕区重视并积极应对秋季环境污染问题,加强了信息互通和工作协调,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面对秋季频繁的大面积农业治虫情况,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秋蚕生产安全工作,市政府办公室在8月15日专门印发了“关于严防秋蚕农药污染的紧急通知”的明传电报,市蚕业主管部门发出“关于切实做好秋蚕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各项措施层层分解落实到位,为秋茧丰收打好了基础,全市发种量、发种增幅和产茧量均创近十年新高。海安县中秋蚕发种时期,南方稻飞虱大量迁入,农田用药频繁,同时受病虫害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给中秋蚕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协调相关工作,县蚕业部门和各镇组织蚕桑技术干部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生产技术指导,努力采取应对措施,有效避免了大面积污染事故,提高了蚕茧单产和蚕茧质量,秋茧比上年同期增收1.5亿元,蚕农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由于全省秋蚕期气候条件比较正常,光照、气温较为适宜,除少数产区发生一定程度的病虫害损失外,大部分产区防控措施到位,桑病虫害、蚕病、污染药害、灾害损失与去年相比有较大幅降低,夏秋季全省平均张种产茧量32.2公斤,提高15%,夏秋茧同比较大幅度增产。

3、规范蚕茧收购市场,促进蚕农增收

  今年以来茧丝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市场不稳定、蚕茧收购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各主产区政府和主管部门,以及收购企业十分重视蚕茧收购。各地针对茧丝市场形势加强了信息引导,积极宣传相关法规和政策,整顿规范鲜茧收购站点;加强监督协调,积极维护市场秩序,协调农工贸三方利益。

  由于收购期间茧丝供不应求的市场总体局面没有改变,以及重点蚕区和比重较小的蚕区政府在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上存在差距。春、秋两期集中收购开秤前,集中产区相邻交界地区频有茧贩活动,少数地区无证收购、争购行为较为活跃,出现一些抢购“毛脚茧”行为,推动价格上扬。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春茧收购前,南通、盐城等集中产区市、县政府相继召开经贸委、丝绸协会、企业和相关部门收购工作会议,贯彻收购政策,统一思想、协调价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收购工作。东台市成立收购领导小组、组成多部门检查组联合执法,集中整顿蚕茧收购市场,捣毁无证茧灶、取缔无证茧贩。南通市经贸委组织收购期间督查活动,重点清除无证收购行为。徐州市睢宁县通过清理整顿茧站,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改变了收购市场混乱状况,境内全部实行了依法核准经营。收购期间,各主产区龙头企业积极落实优质优价,引导收购市场,有效维护了春茧收购秩序。东台市民星茧丝绸公司和富安茧丝绸公司,协调运作,组织所属分公司和茧站有序地进行收购和烘干处理。在茧价兑现上坚持“二次分配”,优质优价。海安县委、县政府按照国家、省、市对做好春茧收烘工作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春茧收购工作。各镇及农业部门组织蚕技干部、职工深入生产一线,为农户技术服务,组织蚕农交售蚕茧,坚持“厂站挂钩”高效率服务蚕农。县工商、公安、交通、农机、供电、宣传、监察、物价等部门相互配合,维护收烘秩序,做好服务。

  稳定的蚕茧收购秩序为丰产丰收提供了保障,今年蚕茧收购中没有打白条现象,总体收购秩序比较平稳。南通、盐城等苏中蚕区,春茧收购价格在1500元/50公斤左右,宿迁、徐州等苏北地区春茧收购价格在1300-1400元/50公斤,其他及苏南地区春茧收购价格为1100-1300元/50公斤。全省春茧平均收购价1431元/50公斤,同比提高了32%。南通市春茧张单产达80斤左右,蚕茧质量取得近十年来最好水平,蚕农仅春茧收入就达6.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收1.4亿元。

  秋茧收购自10月初相继开秤起,10月中下旬基本结束。除少数市县的交界区抢收现象比较严重外,大部分地区蚕茧收购秩序正常,茧价在春茧收购价位上再次大幅攀升,达到了历史新高。东台市秋茧收购价格达到1766元/50公斤,吴江秋茧收购价达到 1675元/50公斤,全省秋茧平均收购价格1634元/50公斤,较春茧提高203元/50公斤,同比上升了339元/50公斤。全省全年平均收购价格1520元/50公斤,同比增长了29.4%。由于单产提高、产量增加,收购价格上升,蚕农普遍比较满意,今年全省蚕茧产值增长约50%,达到创纪录的35.75亿元,集中产区蚕桑呈现明显的比较效益优势。

三、当前应重视的问题和须进一步加强的工作

  今年蚕茧生产取得较好成绩,是蚕区政府的重视和各级蚕业主管部门工作到位,积极克服困难的结果,但也要看到今年各蚕期气候相对比较适宜,茧丝市场需求较旺等,为较大幅度的增产增收提供了重要条件。从我省蚕桑生产、收购工作情况看,一些基础性问题依然存在。从茧丝绸行业的运行和茧丝价格波动特点看,今年的蚕茧的收购价格和茧价增长幅度也存在明显偏高的市场风险,当前需求抑制以及外销增幅减缓等行业风险有所显露。保持行业平稳发展,2007年须加强各项工作。

  1、加强信息引导、合理安排生产。要密切关注茧丝价格走势对行业的影响,加强信息引导。要让企业和广大蚕农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变化,引导蚕农增强风险经营意识,结合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要引导企业冷静分析产销形势,理性营销,避免和减少负面影响,适时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维护价格的稳定,以维护行业的稳定发展。

  2、巩固蚕桑基础,促进优化调整。2007年要在继续稳定生产规模、保证生产安全的基础上,促进蚕桑生产布局和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发挥蚕茧主产区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生产稳定的区域优势。要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改善生产条件,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大桑、蚕新品种和先进实用生产技术的推广。努力通过提高蚕茧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蚕农的经济收入。

  3、鼓励做大做强,促进企业发展。要宣传优势茧丝绸龙头企业实施贸工农一体化的成功经验,总结和推广茧丝企业与蚕农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鼓励茧丝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的影响力和龙头带动作用。

4、完善法规建设,促进规范运行。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蚕种生产、经营许可和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制度。要总结经验,改革和创新监管方式,积极探索改善运行机制,促进经营者诚信经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

  来源:江苏省茧丝办


1  
阅读数量(93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原料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