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原料专区 >正文

2006年江苏蚕种工作总结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15日

  过去的2006年,在省经贸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江苏省蚕种管理所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事业性、责任性和主观能动性,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全力保障蚕种供应,严格监管蚕种质量,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一、2006年蚕业生产概况

(一)、蚕茧生产成为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最亮点

  我省现有桑园137万亩,今年出库蚕种300万张,同比去年增加31万张,增幅11.3%;全省生产蚕茧11.78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同比去年增加17%;全省收购蚕茧8.53万吨,比去年增加10%;全省平均蚕茧收购综合均价1520元/担,创江苏历史新高;2006年全省蚕农仅蚕茧收入近36亿元,同比去年增加53%;重点地区平均亩桑收益4000元以上,2006年我省蚕业生产亩桑效益达到高新农业效益指标。

  由于我省蚕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了蚕茧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新农业的提升。

  我省蚕业生产的区域化优势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南通、盐城市,2006年饲养蚕种210万张,发种量、产茧量均占全省70%以上。由于生产区域集中,规模化程度提高,促进了蚕业的标准化生产和蚕茧质量、经济效益的提高。海安县现有桑园15.3万亩,2006年饲养蚕种60.6万张,产茧2.4万吨,全县平均亩桑效益4818元。

  蚕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优势还为产业化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我省富安国家级茧丝绸龙头企业是全国先进典型。富安镇现有桑园3.3万亩,2006年发种15.68万张,生产蚕茧12万担,平均亩桑饲养蚕种4.75张,平均亩桑产茧182公斤,全镇蚕农仅蚕茧收益2亿多元,平均亩桑收益6000多元。由于实行“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收购秩序稳定,蚕茧质量提高。目前富安茧丝绸公司生产的生丝平均等级5A60,其中70%以上达6A级;“富安”牌桑蚕茧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富安”牌桑蚕丝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江苏不愧为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对全国蚕业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保质保量圆满完成各级蚕种生产任务

  蚕种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是茧丝绸业之基础。蚕种的保障供应、质量、品种等事关蚕农经济利益、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根据生产需求,今年安排母种3390蛾、原原种23560蛾、原种37280张、一代种300万张的生产计划,实际生产4690蛾、32949蛾、44604张、319万张,分别比计划增产38.34%、28.91%、19.64%和6.4%。各级蚕种均超额完成任务。

  经省法定蚕种质量检验机构对今年生产的1369批共319万张蚕种进行母蛾检疫,合格蚕种318万张,全省平均蚕种生产合格率高达99.68%,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据对今年出库的本省生产的263万张一代种进行蚁蚕疫病检验,合格率100%;全省蚕种平均孵化率98.72%、平均杂交率98.68%、平均良卵率99.79%,远远高于行业标准。据农业部对全国蚕种质量进行监督抽查,江苏蚕种质量已连续六年名列前茅。

二、主要工作

1、保障蚕种供应,为蚕茧生产丰收奠定种质基础

  因去年秋蚕种生产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导致今春全省37万张蚕种的严重缺口,倘若不能满足蚕农需求,将造成蚕农近5个亿的重大经济损失,必将引发严重社会问题。此问题引起省政府、省经贸委领导的高度重视,韩主任多次指示要千方百计解决缺种问题,确保社会稳定,并对保证蚕种质量提出了要求;潘主任和茧丝办江处长、狄处长、胡科长等多次深入蚕种场、蚕种管理所实地调研、现场办公和悉心指导;省政府还组织省经贸委、财政、物价、农林厅等相关部门召开蚕种供应协调会。省蚕种管理所十分清楚事态的严重性和肩负的重任,及早采取措施,组织到四川、广西、云南等12个省外购和南繁蚕种37万张。由于蚕种来源广、品种杂、质量不一、性状各异,为确保生产安全,我们组织专家对外购蚕品种的适应性进行研讨;强化对外购蚕种的质量检验,共淘汰不合格蚕种31673张;组织对外购蚕种进行生物试养鉴定;加强春蚕生产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等等,保障了今春蚕业生产安全,全省今年未发生任何蚕种质量事故。

2、加强蚕种管理,全面完成各级蚕种生产任务

  我省的蚕种业目前面临着生产基地不稳、疫病防治困难、环境污染加剧、生产成本剧增、劳力矛盾突出、生产设施陈旧、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等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蚕种生产任务难落实、蚕种质量难保证。

  为圆满完成各级蚕种生产任务,保障蚕种供应,根据省经贸委领导的指示,省蚕种管理所进一步加强了管理与服务的力度,多次组织召开生产动员会、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蚕期深入生产一线加强技术指导与督查;根据气候和生产状况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和技术操作要求;加强蚕种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蚕种生产单位的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蚕种的重要性,充分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拼搏奋斗精神、敬业奉献精神,不计时间、条件、报酬,狠抓桑园管理、创新生产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制度建设、开展质量竞争,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超额完成了各级蚕种生产任务。

3、加强质量监管,保持江苏蚕种质量的全国领先地位

  我省蚕种生产由于引进“合同订购、省级协调”的质量竞争机制,极大地提高了蚕种行业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由于各场采取的技术措施科学、贯彻落实到位,尽管在生产中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但蚕种质量仍保持较高水平,全省有26个场母蛾检疫合格率100%;全省母蛾检疫未发现批率达73.85%;全年共对本省生产的1177批蚕种进行成品卵检疫,合格率100%,未发现率98.90%;确保了蚕业生产安全,确保了江苏蚕种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4、重视科技进步,促进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蚕种管理所历来十分重视新蚕品种选育与推广等蚕业科技进步工作。目前我所在缺乏事业经费保障的情况下,根据《畜牧法》、《蚕种管理办法》和《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主动承担着全省191个蚕遗传资源的保育工作;积极组织新蚕品种的选育与实验室鉴定;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我所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共同承担的《春用多丝量品种“苏镇、春光”的选育与推广》课题荣获2006年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5、全行业共同努力,及时调整了蚕种销售价格

  为保障蚕种供应,提高蚕种质量,维护江苏蚕业的健康发展,解放以来,我省的蚕种销售一直实行省级定价政策。目前我省蚕种还是执行1995年省定价,但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蚕种生产成本大幅上涨,蚕种产销风险进一步加大,蚕种生产效益不断下降,加上政府投入不足,行业改革滞后,目前全省蚕种业经济陷入困境。在省经贸委和省物价局的积极努力下,从明年春期开始,将对蚕种销售价格作适当调整,以促进蚕种生产单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蚕业健康发展。

6、宣传贯彻蚕种管理法律法规,实现江苏蚕种的依法管理

  加强蚕种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是维护蚕种生产、经营和使用者合法权益,促进茧丝绸业和谐发展的根本和长远的战略。今年,省蚕种管理所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的实施,加强宣传、贯彻的力度,旨在维护我省良好的蚕种产销秩序,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存在问题

1、缺少政府对行业的扶持,蚕种生产基础不稳

  母种、原原种繁育是种性保持与改良的一项生产成本高、注重社会效益的基础性工作。由于镇江场改制,目前我省母种、原原种都集中由浒关场繁育,此项工作浒关场每年经济亏损50多万元。希望省财政每年予以一定的经济补贴,否则我省母种、原原种繁育难以为继,将影响茧丝绸行业的发展(目前四川、浙江、广西等省三级原种繁育都有省财政专项经费扶持)。

  苏南原种场因受工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环境污染、种场改制等因素影响,生产难以为继。从2004年始,在农业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蚕种管理所在自有资金中支持400万元实施我省原种繁育基地向海安、东台的转移,目前已进行小规模生产,质量基本符合要求。但由于硬件设施尚未配套完善,生产难以扩大,曾多次向省经贸委和省政府呼吁,但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

  我省蚕种业由于长期享受不到省政府相关的农业扶持政策,蚕种生产基础设施十分破旧,抗灾能力极其脆弱。又由于我省原有太仓、如东等原蚕基地受劳动力、环境等影响,生产量急剧萎缩(2006年减少了30万张)。目前蚕种生产任务难落实的矛盾十分突出,存在严重影响蚕种供应和社会稳定的隐患。希望省政府能拨出专项经费加强蚕种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全省用种需求。

  蚕遗传资源属国家财富、受法律保护。目前我省蚕遗传资源的保育、管理由省蚕种管理所负责。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各蚕茧主产省要建立省级的蚕遗传保育基地,所需的保育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但我省目前对蚕遗传资源保育缺乏经费支持,建议尽快建立省级公益性蚕遗传资源保育基地,所需经费列入省级财政预算。

2、我省蚕种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尚待加强

  《畜牧法》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的颁布,促进了我国蚕种的依法管理。由于国家有关蚕种管理的法律法规部分规定比较原则,在具体执行方面尚有一定难度;由于蚕种市场主体多元化,蚕种生产、经营者往往受经济利益驱动,忽视疫病防治;由于我省茧丝绸管理体制等问题,在执法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由于周边省区家蚕微粒子疫情蔓延,对我省蚕业生产造成潜在威胁。因此,有必要依据《畜牧法》等法律法规和我省蚕业生产实际,制订一部体现江苏特色和适合蚕种行业特点的《江苏省蚕种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蚕种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

3、今春外购蚕种亏损补贴不到位,影响我所经济运行

  为妥善解决今春巨额的蚕种缺口,维护蚕农利益和社会稳定,作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性质的江苏省蚕种管理所,竭尽全力、不计条件、保质保量圆满解决了缺种问题。但目前我所外购、南繁的10多万张蚕种因购销价格倒挂而造成的230多万元的巨额经济损失未解决,已严重影响我所经济的正常运行。

四、2007年蚕种管理所工作思路

  2007年我省的蚕业生产充满着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将认清形势,坚定信息,转变观念,从我省茧丝绸行业的发展要求出发,认真履行职能,创新工作思路。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蚕种的依法管理,维护江苏茧丝绸业稳定;我们要积极拓展国内外蚕种市场,提高江苏蚕种的市场竞争力;我们要重视蚕遗传资源保护、新蚕品种推广等蚕业科技进步,提高行业发展潜力;我们要加强蚕种质量监管,继续巩固江苏蚕种质量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质量求生存、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为江苏蚕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竭尽全力。

江苏省蚕种管理所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


1  
阅读数量(734)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原料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